在大别山南麓的崇山峻岭之中,皖鄂两省的人们传颂着北中镇玉珠村村民查志义靠着一份执著,一份感情,一份追求,一份勤劳,义无反顾地开山造林的事,20多年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终于使8000亩荒山秃岭全都披上了绿装,他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户”和“省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的光荣称号。去年,还光荣地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在这些光环的背后,还是查志义那一门心思在山上创业事迹令人更为折服。
前不久,记者和《安徽日报·农村版》主编一道,从县城驱车穿越10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来到北中镇明珠村。在海拔近800米的高山上,查志义正和他雇请的几位村民一道,忙着栽植油茶。荒山上新辟的千余亩梯地像五线谱,如嫩绿的油茶苗似音符洒落其间。“这片荒山是邻村的,一直未开发利用。去年我把它承包过来了。”查志义停下手中的话对记者说,“现在国家和省鼓励山区发展茶油,我觉得这么好的一个政策机遇,应当紧紧抓住。”于是,他投资100多万元,先修通上山道路,接着整理山场,现在把油茶栽上了,眼下还要办茶油加工厂。
小时候,因家里很穷,查志义小学未读完就辍学了。在当地莲花中学做过7年临时工后,查志义于1989年迎来他人生和事业的一个新起点。这年,他向村里提出要求承包早就荒芜的施家山林场。村“两委”经研究决定,同意将施家山处于半荒废状态的242亩林场承包给查志义。随即双方签订了承包协议书。自此,查志义夫妻俩就开始了到林场安家创业之路。
打那以后,他经常到书店买来一些关于“林业种植管理”等方面的书籍,经常到林业站咨询林业管理方面的有关问题。白天在林地劳作,晚上点着油灯看书学习。不多久,他就掌握了林业种植和管理方面的许多知识与技巧。在管理好林场杉树的同时,还套种了油茶和绿茶。一份投入就有一份收获。一年后,那满山满岭的杉树重新焕发了生机,长势十分喜人。
当施家山林场有了起色后,很多人以为查志义可以安安稳稳地坐等收益了,可他瞄准了新的造林目标。1994年,他争取世行贷款,投资5万元在北中镇莲花村李安冲,开辟新林场,造杉树林200亩。1996年,他又争取德援项目贷款,投资5万元在北中镇玉岭村野鸡岩建杉树林250亩。林场规模越来越大,查志义采取了新的管理办法,即从栽苗、施肥到日常管护的每一个环节,都制订详细职责,落实到雇请的村民身上。因为管理的精细,这两处杉木林现已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查志义为人实干,干事实在,与人打交道也实在,所以人们都信得过他,乐于与他合作。为进一步扩大造林规模,2003年查志义承包了一乌牛石国有林场1380亩,海螺林场500亩,同时租赁了与太湖搭界的湖北英山县温泉镇陈河村1500亩集体山场,租期30年。这三部分“合”成了以乌牛石为轴心的造林基地。为承包、租赁及时办理成功,不论白天还是黑夜、晴天还是雨天,他马不停蹄地联系人,磋商洽谈,签订合同,鞋子磨破了好几双,愿望终于实现了。有人说:“你好大胆,胃口不小,揽下这么一大摊。”他笑着说:“人总要有点追求,有点事业心。”
绿色,就这样沿着他高远的目光和执著的脚步,不断延伸、扩展,效益也逐渐显现出来。2005年,他卖了142亩杉树,净赚23万元。2006年,查志义又在乌牛石分水岭以北开发速生泡桐树基地1200亩,总投资265万元。当年6月,他先投入资金18.5万元,提前修通了环绕造林基地公路,并延伸拓宽1.5公里。公路的修筑,不仅方便了树苗、材料的运输,同时还为天坪村3个村民组带来了交通的便利。如今,乌牛石杉木林基地的速泡桐林基地连成一片,总面积达到4580亩。
查志义虽然是个普普通通的山区农民,但他是一个有着大志向大抱负、有着大家气派的人。2009年,他从北中镇5个村的村民手中承担3500亩山场,租期50年,用于发展油茶,其中老油茶林2000亩,需要进行升级改造,还有1500亩属荒山,需要开垦后新造油茶林。感动于他的胆魄与执著,当年9月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给他贷款500万元,倾力支持他把油茶做大。
“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只用形成这样的产业格局,山区农民才能真正走上林业致富路。”基于这样的理念,查志义早在2004年就投资十几万办起了一个生产各种各样半成品木材的加工厂。今年,他计划投入150万元,建个油茶加工厂。
尽管山间道路崎岖,年过半百的查志义前行的脚步依然坚实。“我计划5年内,在北中镇营造万亩油茶林,成为安徽最大的连片油茶种植基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查一定会如愿以偿,也一定能成功。
(本报记者 李传林)
新闻推荐
近几年来,新仓镇党委、政府努力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做好捕捉信息、洽谈项目、优化环境、服务客商等环节中的各项工作。招商引资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