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嘉炜 梁丹丹
2010年的春天,那一垄垄皲裂的土地、那一片片干枯的庄稼,必将深深印在每个仁和人的记忆里;
2010年的春天,那一只只忙碌的送水队伍、那一位位抗旱英雄也必将被每个仁和人所铭记。
2010年的春天,沐浴在科学发展春风中的仁和,正经历一场百年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然而,坚强的仁和人民用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塑造起了众志成城、患难与共的伟大抗灾精神,在1720平方公里的仁和大地上,合力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抗旱救灾的雄伟壮歌!
旱魃肆虐战鼓催
骄阳似火,炙烤大地,走进仁和的乡村阡陌,放眼望去,赤地千里,蓬槁焦土,皲裂的土地上,本应在灌浆期的水稻提前成熟,带着干瘪的谷穗东倒西歪地躺在地里;那原本郁郁葱葱的豌豆地里一片死寂,干枯的豌豆苗上几乎找不到一粒饱满的豆荚;一些村社人畜饮水严重困难,村民们为了能喝上水,在指头大的泉眼前排起了长长的舀水队伍……
大龙潭乡大龙潭村石蚌塘组,村民普发全一大早就挑着水桶守在了水塘边,这个为附近40多户村民提供饮用的水塘已近干涸见底,只是靠着地下渗水才勉强形成一个小水洼。
就是这个小水洼如今却成了村里的生命之泉。普发全告诉笔者,在这里接一担水要用去1个多小时的时间,现在村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接到的水只能喝,不能用来浇地,否则就会失去接水的资格,水在这个地处偏远的小村庄里日显珍贵。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2009年仁和区内降雨普遍偏低,部分地区甚至不足正常年份的50%,更为严重的是2009年10月3日以来仁和区已累计200余天无降雨过程,区内水库蓄水严重不足,仅为正常年份的一半左右,给区内人畜饮水、春耕生产、果树种植带来了严重影响,全区冬春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3万亩,其中绝收4.0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0.45%;芒果、石榴、樱桃等经济支柱果树因缺水枯死或减产,受灾面积达7.8万亩;由于干旱缺水,区内大片耕地出现荒芜,面积达10万余亩;全区共有5.2万人和8.6万头(匹)大牲畜饮水出现困难;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600万元,仁和区正经历着一场持续时间长、干旱强度大、干旱范围广、旱灾损失重的特大旱灾。
众志成城抗旱魔
灾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时时刻刻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心。
旱灾发生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爱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晓华,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谢道全,市委副书记张剡,副市长许健民,副市长张敏等领导多次赶赴仁和区调研灾情并指导抗灾工作。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爱明在调研时特别强调,广大干部群众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好抗大旱、持久抗旱的准备,科学抗旱,保证人畜饮水安全,尽最大努力将旱灾损失降到最低。
仁和区各级党委政府更是坚定“抗旱灾、保民生”的决心,坚定“灾区人民的心声就是我们的责任,灾区人民的企盼就是我们的使命”的信念,在全区掀起了抗旱救灾的工作高潮。
灾情发生后,仁和区委书记赵忠义、区长陈可红多次带领区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灾区实地考察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在第一时间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了全区抗旱救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全力抗旱,确保饮水,确保增收”的抗旱保增收的工作目标,及时启动了Ⅲ级抗旱应急响应,并要求各部门强化联动和环节落实,充分做好抗旱预案和抗旱物资、设备的调配,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扎实地推进抗旱救灾工作。
部门联动,迅速反应,抗旱工作全面展开——
农机部门的技术人员来到了田间地头为群众维修、配送抗旱设备,他们还在有水源的河道、沟渠架设输水管道,认真搞好渠道防渗和田间配套,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用水效益。
农业部门组织农技人员,分别成立了大春作物、特色水果、蔬菜种植等专家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指导群众开展抗旱保苗和改播改种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电力部门开通农村抽水用电绿色通道,铺架抗旱高低压线路,向重旱区赠送发电设备,解决提灌设施用电问题,为抗旱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驻地部队和消防部门积极行动,组织民兵投入运水、送水等抗旱救灾行动,对人畜饮水严重困难地区实行人工送水。
民政部门积极做好查灾和灾民安置工作,安排重旱灾乡镇将今年春季生活救助资金全部调节作为抗旱资金使用,并多方筹集资金保证灾区村民的正常生活,确保了社会稳定。
环环相扣,狠抓落实,抗旱工作凸显成效——
在强化部门联动抗旱的基础上,仁和区狠抓环节落实,确保抗旱工作落到实处。一是不遗余力修建水利设施。以乡镇为单位,对损毁的渠系进行清淤,对电排、站进行维修,对塘坝进行加固防渗,同时采取打水井、截潜流等措施,广辟水源。二是因地制宜落实改种任务。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自觉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多发展烤烟、旱稻、鲜食玉米、坚果等低水高附加值作物,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做到受灾不减产,确保农民增收。三是积极稳妥调处用水矛盾。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加大对破坏水利设施案件的查处力度,维护正常的抗旱秩序,做到了安全抗旱、平稳抗旱。四是加强监管和防御力度,最大程度的减少由旱灾引发的森林火灾、农作物病虫害、公共卫生安全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党旗飘扬映灾区
在抗旱救灾工作中,仁和区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党员干部的职责与使命,用充满民生情怀的举措、果敢有力的行动,坚定起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汇聚起迎战旱魃的力量,奏响了抗旱救灾壮曲中的最强音!
彭会琼是一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今年47岁的她在大龙潭乡新街村灰怕浪组已当了十年的组长,十年来她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这片她所热爱的土地上,从挖渠引水入村,到带领大家种植芒果走上致富道路,她始终是那个值得村民信任的彭大姐。然而,这个往日里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小山村,自去年8月起便受到了严重旱情的影响,直至今年2月,组内两条主要饮水灌溉沟渠凉水井沟和龙树沟全部干涸,全组326名村民生活生产用水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场特大旱灾,她又一次挺身而出,带领全组社员走上了一条打井自救的抗旱之路。
最首要的任务是解决全组村民的饮水问题,面对全组90口干涸见底的水井,彭会琼的决定明确而坚定。2月16日,彭会琼开始带领村民打井,经过3天的奋战他们终于在凉水井沟边9米深处成功打出了第一口出水井,看着井底涓涓涌动的水流,村民们沸腾了。从这天起,彭会琼组织全组村民,采取互助合作的方式,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打了87口井。目前,灰怕浪组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引水管道,村民在家打开水龙头就能吃上干净的井水了。
看着村民脸上洋溢着的喜悦,彭会琼打心眼里高兴,然而,她知道这场对抗旱灾的战斗还没有结束,村里生产用水短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下一步她计划带领全组村民修建提灌站、调整种植结构、学习抗旱种植技术,全力恢复受旱灾影响的农业生产。
位于仁和区南部的平地镇,地处高海拔山地地区,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受此次特大旱灾的影响,当地两大支柱产业烤烟、葡萄种植受到严重影响,面对灾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当地党委政府果断决策、迅速出击,在全镇范围内打响了一场抗旱保生产的狙击战。
早在今年年初旱情出现端倪之时,平地镇党委政府就迅速反应、积极行动起来,将抗旱自救作为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讨论,制定了《平地镇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春季特大抗旱应急预案》,明确了以严格加强现有水利工程蓄水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蓄水,切实有效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的工作方针。
36岁的殷树秀是平地镇辣子哨村大村一组的村民,种植烤烟是她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今年持续的干旱给她家的烤烟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能及时移栽烟苗,连日来她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安置好抽水机,等水库放水后就及时抽水种烟。
据了解,4月底5月初正是烤烟移栽的最佳时期,为抓好今年的烤烟种植,力保大旱之年不减产不减收,平地镇党委政府结合旱灾实际,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抗旱、保苗、移栽烤烟,实行领导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地块工作责任制,挂钩联系领导进驻村组深入田间地头,镇村组干部和烤烟科技员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职责明确,指导到位,与村“两委”共同研究,积极组织动员烟农抢抓节令进行抗旱移栽。同时,平地镇根据辖区内水库蓄水实际,科学统筹,合理调度,在保证人畜饮水安全的前提下,统一安排辖区内蓄水水库放水,并采取延伸增加田间管道,增加、修复排灌沟渠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户移栽用水供应。
在村民孙永莲的烤烟地里,笔者看到一群人正在忙着移栽烤烟,她告诉笔者,为了能在放水期间顺利移栽完烤烟,村民们自发开展互助合作,提高烤烟移栽效率,在村民的帮助下,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她家就已移栽烤烟6亩,比以往节省了一半还多的时间。
自4月20日全面开展烤烟移栽以来,平地镇现已完成烤烟种植面积2162亩,占计划种植面积的33.8%。但是,由于旱情仍在加重,平地镇的烤烟移栽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平地镇波西村上湾组笔者看到,虽然种植烤烟的土地已被犁好,但是由于附近水库蓄水不足,这里的烤烟移栽还未开始。
平地镇党委副书记李军告诉笔者,波西村今年计划种植烤烟1500亩,占全镇总额的23%,但由于旱情仍在扩大,水库蓄水量下降较快,这里的烤烟移栽工作迟迟无法开展。目前,针对这一情况当地党委政府已启动了应急预案,计划通过从跃进水库拉水来确保这里的移栽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平地镇也积极筹划应对大旱久旱的准备,全力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和农业用水供应。
八方爱心汇仁和
大旱无情,人间有爱,在仁和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击旱灾的同时,社会各界人士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3月29日,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捐赠的100吨水送达仁和区大龙潭乡。
4月3日,全市抗旱救灾饮用水捐赠活动在市中心广场拉开帷幕,市民踊跃参与。
4月4日,攀钢钒炼铁厂团委牵头,由攀枝花市冰珠纯净水厂捐赠的2000余公斤饮用水运抵灾区。
4月12日,建设银行攀枝花分行向仁和区捐赠70万元,用于灾区修建提灌站、打井等工程。
4月14日,仁和区抗旱救灾捐款活动举行,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群众踊跃捐款,向灾区人民献上爱心。
5月7日,华微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办事处向仁和区啊喇乡中心校捐赠10万元和178件矿泉水,用于解决全校师生饮水、用水问题。
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真切关怀、各级党员干部的顽强拼搏、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自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捐赠……一条条涌动着爱心的小溪,汇聚成一条希望的大河,滋润着灾区人民的心田,浇注起灾区人民幸福美好的未来!
目前,仁和区已投入各类抗旱资金2015余万元,投入抗旱人数8万余人(次),安置各类提灌溉设备6500余套,新建提灌站29座,架设引水管道65000米,打浅层水井800余口,修建水池389口,出动各类运水车辆1500余台次。全区抗旱浇灌面积5万余亩,临时解决4.5万人和6.1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在这场抗击旱灾的战斗中,仁和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表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热情,凝聚成了一股抗击旱灾的洪流;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共产党员的责任,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仁和区20万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人士和团体的关心和帮助下,仁和人民必定能够克服困难,夺取抗灾救灾工作的最后胜利!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岳东兴“赢得像欧冠这样级别的桂冠,并不能只靠名气,也不能只靠金钱,而是要靠坚强的个性和强大的团队精神。”国际米兰队的功勋教头穆里尼奥在带队实现“三冠王”伟业后,毫不客气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