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6月15日电(记者周润健) 16日是端午节。民俗专家表示,在我国,汉、满、蒙、苗、彝、畲等36个民族都过端午节,但风俗各异。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不只是汉族的节日,很多少数民族也有各自有趣的端午习俗,据学者考证,目前我国有35个少数民族过端午节。在这一天,无一例外,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祈福、辟邪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贵州和湘西的苗族,在五月初五过“龙舟节”,除举行龙舟竞渡外,还举行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男女青年在芦笙、竹笛、月琴等乐器伴奏下,翩翩起舞。出嫁的姑娘,在这一天要带上鸡鸭、粽粑回娘家省亲。
水族同胞在端午节要举行赛马活动。赛马前,各村要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骑着披红挂绿的骏马,在跑道上走一圈,谓之“开道”。骑手们在比赛前先要表演腾空跃马等高超骑技,然后再进行赛马。
布依族在端午节有打“格螺”的习俗。格螺形似漏斗,上圆下尖,便于旋转时用鞭抽打。
彝族在端午节时有上山采药的习俗。端午之际,万物旺长,许多中草药均进入了成药期。人们背着药筐,穿行于高山中,广采百草。
民俗专家表示,36个民族过端午节,节俗虽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无一例外地追求欢乐、安康、吉庆、和谐。
新闻推荐
石表山景区享誉珠三角旅游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