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给月薪2500元的穷老公生孩子,我错了吗?”10多天以来,一个挂在天涯论坛上的帖子引发热议。(6月15日《济南时报》)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想起了前不久与一位女士聊天。我问她32岁了,为何还不赶紧生孩子。她开玩笑似地说,不敢生孩子,养不起,生了完全是害了他,我自己混得不好也罢,但我不能祸害下一代。很明显,新闻中的“穷三代”,与“不能祸害下一代”,如出一辙。
笔者上网随便一查,发现“贫二代”不敢生孩子的新闻还真不少: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北京等一线城市,小两口月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才敢生孩子(6月15日《长江日报》)。
如此看来,不愿制造“穷三代”,已经超越了个人是否“嫌穷”的品德问题,而是一个特别严肃的社会问题。这让笔者想起了社会学中的一个名词:丁克家庭。它特指夫妻双方有收入、能生育、却无小孩的家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两人世界”。这种家庭模式在西方国家颇为流行。而且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越成为一种时尚。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丁克家庭也在不断增加,诸多有钱人似乎逐渐抛却“无后不孝”之观念,热衷酿造“两人世界”。当然,对于这类丁克家庭,谁也无可厚非,它完全来自个人的自由。但有一种丁克家庭的生成,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关注,那就是新闻中的不敢出生“贫三代”——这是“贫二代”被迫割舍生育欲望,无奈地造成丁克家庭。
很明显,这种丁克家庭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丁克家庭的范畴。如果说传统的丁克家庭是因夫妻有收入却故意不生小孩而制造,那么中国类似“不能祸害下一代”的丁克家庭的产生,则源于夫妻因收入限制而不得不做出的自我约束。
传统的丁克家庭,不管是理智型还是享乐型还是完美型,我们几乎可以用自由、富有、生育率低等褒义词去描述,但中国式“丁克家庭”,表现出来的想要孩子却因经济所限而不能的痛苦,让我们看到的满是辛酸、无奈、压抑与悲哀。
欧美发达国家丁克家庭导致生育率过低,人口增长常常呈负增长势态,各国政府都甚为忧心。从物种繁衍、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不管何种类型的丁克家庭,一旦过多,都不是什么好事情。更何况,“中国式丁克家庭”的涌现,不仅要从社会的发展等角度看,更要从基本的物质经济层面去解释。社会应该让所有的人感到希望。如果许多人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甚至对子孙也没有希望,这个社会是不稳定的。轻者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勇气,重者则可能让他们铤而走险。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解决社会分层固化,特别是制定正确的分配依据,让老百姓增加信心,这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据《沈阳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罗辉报道)“我们一定要努力找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建设的结合点,使党委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贴近生产经营实际,以确保完成二季度各项任务目标。”近日,攀钢信息工程公司党委对下一步工作做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