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群峰 本报通讯员 田雁冰 黄宇翔 谢胜林
素有“岭南都会”之称的玉林,近年来逐渐叫响了另一个名字——“南方药都”。
汇集1200多种常用中药材、年交易额达20多亿元的玉林中药材市场,是目前公认的全国第三大、南方第一大中药材集散地。
近年来,玉林频出“大手笔”,打造高端平台,迅速提升“南方药都”的影响力、辐射力。去年3月,占地千亩的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投入使用,玉林从此拥有全国最大的封闭式中药材交易市场。去年10月,玉林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和“玉博会”影响力,成功举办首届“药博会”,吸引2万余名国内外客商和专业观众,贸易成交额达12.49亿元。今年6月18日,这个吸引全国中医药行业目光的博览会又将迎来它的第二届盛会。
“南方药都”正以一种强势的新姿态,走向全国,眺望世界。
“立足广西,面向东盟,面向世界,努力把玉林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市场和信息中心。”玉林市委书记金湘军这样描绘“南方药都”的战略目标。
贸易传奇:从“路边小摊”到“南方药都”
在玉林市玉州区民主南路,一个红褐色的仿古建筑群傲然矗立在南流江畔,庄严宏大。这就是“南方药都”的心脏——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
该项目投资36亿元,占地1032亩,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分期实施建设。市场内部采用中式庭院设计,天井宽敞,四处有花草点缀,楼上有走廊迂回相连,近千家中药材商铺井然有序地分布。在1200多种中草药材散发的浓郁药香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药商在这里来回穿梭。市场一片繁华景象。
具有传奇色彩的是,今天如此繁华的“南方药都”,最初竟然发源于几个路边药材摊,玉林人非凡的商业天赋在此中尽显无遗。
玉林市市长韩元利感慨地说:“历史悠久的崇商敬商传统,以及南流江孕育的河流意识与海洋意识交融的独特文化,使玉林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最终缔造了‘南方药都\’从无到有的贸易传奇。”
时间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一些来自安徽、湖北的药贩通过火车将中药材贩卖到玉林。颇有生意头脑的黄美珍等人开始与药商合作,在火车站附近一条小巷代销中药材。到1983年,小巷里已发展到10余个经营摊位。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黄美珍号召经营户每户出资200元,与铁路小学合作,拆除学校路边的围墙,建成临街铺面。玉林第一条中药街由此诞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玉林中药材市场飞速发展。到1986年,玉林中药街的经营户已达到近百户,显得拥挤不堪。这时,玉林市政府因势利导,就近选址,于1987年开始动工建设中药材市场。1988年12月,拥有400多间门店的玉林市中药材专业市场投入使用,终结了“马路市场”时代。
此后,在历届市政府的培育和管理下,玉林市中药材专业市场续写着辉煌。到2008年底,市场经营户已发展到近千家,年交易额超过20亿元,从业人员6000余人,辐射华南、西南、华中地区,玉林成为名副其实的“南方药都”。
去年3月,全国最大的封闭式中药材交易市场——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投入使用,药材经营户全部搬入新市场。从这里,“南方药都”开始书写新的传奇。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药博会”:天下药商云集玉林
全国最大的中药港建成之后,玉林市的下一步棋,就是利用这个平台举行专业性的“药博会”,迅速壮大“南方药都”的声势。
去年10月23日,中国-东盟博览会和“玉博会”这两大盛会刚刚收尾,首届“药博会”就“趁热打铁”拉开了帷幕。短短3天时间,就有2万余名来自国内外的专业观众和4000余名采购商参加博览会,达成贸易成交额12.49亿元;共签订15个项目,总投资达17.2亿元。
药材销量在短时间急剧增长,广大经营户成为最忙碌和最喜悦的一群人。来自河南的经营户裴桂珍主要经营虫草、人参等名贵中药补品,“药博会”期间她的销量就相当于平常一个月。而且,更令她欣喜的是,“这些天出现了之前从没见过的‘重量级\’客户,并且已达成合作意向”。
一些本地企业从“药博会”上尝到了更大的甜头。用金银花等中药材生产润喉糖的巨安保健品有限公司在2008年的年产值不过100余万元,“药博会”上竟拿下近千万元订单。“博览会一结束,我们就增加了机器,生产线开始最大负荷地运转。”该公司董事长黄维安兴奋地说。
玉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戴毅说:“‘药博会\’的最大成果,就是让玉林以‘南方药都\’的新形象,走出广西,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首届“药博会”的巨大成功让玉林市深受鼓舞,于是决定今年把第二届“药博会”放在6月单独举办。
玉林市玉州区位居“药博会”的核心区,也是主要承办者。该区区委书记蔡文介绍说:“第二届‘药博会\’的规模更加宏大,分经贸、学术、文化、保健美食等4大板块,包括9项活动。其中,广西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设备)集中采购说明会是最大亮点,届时将有200多家药品和医疗器械(设备)厂商以及100家医院参会。此外,还将进一步突出少数民族医药这个概念,设置‘民族医药馆\’,邀请壮药、藏药、维药、回药、蒙药企业参展。”
续写辉煌:百亿元中医药产业呼之欲出
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玉林素有“天然南国园林”之称,也是玉林打造“南方药都”的重要因素。据调查,目前玉林共生长有1000多种中草药,是八角、沙姜、肉桂、鸡骨草等10多个品种的中药材主产地。
玉林还拥有悠久深厚的中医文化,历史上名医辈出,号称广西中医之乡。名医有清末民初的谢仁甫,还有新中国成立前号称桂系军中“华佗”的陈善文等。此外,玉林制药和玉林骨科也是目前业内响当当的品牌。
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玉林的中医药产业今天已走到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能否最终实现“把玉林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市场和信息中心”这个目标,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是关键。
戴毅说:“玉林下一步发展战略,就是进一步扩大玉林中药港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做大做强以‘玉林制药\’为龙头的一批中药生产企业,同时推进中药材的产业化种植,提升本地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力争打造百亿元中医药产业,同时形成一个在中国南方辐射广东、湖南、四川、贵州及至东南亚的中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目前,玉林本地的中药材产业化种植已初具规模,玉州区、容县等地出现了成片的药材种植园,发展势头良好。而在玉林制药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本草堂中药饮片等一批药企逐步成长起来,玉林的健康产业已初露峥嵘。
作为玉林中医药产业的“发动机”,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在建设规划中就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了广阔的空间。仅仅是已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就有铺面3000多间,完全可满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需要。
此外,为进一步融入网络时代,中药港电子交易平台将在第二届“药博会”上正式启动。
随着第二届“药博会”召开的鼓点渐近,玉林市的筹备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相信对所有参展客人来说,本届‘药博会\’将是一个惊喜!”一直在一线指挥筹备工作的蔡文信心十足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艺2006年,荣获“广西园林城市”称号;2007年,进入“中国城市品牌价值”150强;2008年,喜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奖牌;2009年,被授予“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奖;2010年,荣膺“中国最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