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佳县之白云山,以高耸险峻,终年常有白云缭绕得名。山居黄土高原腹内,地当华夏文明摇篮,东滨黄河,西临榆水,南望延关,北倚长城,自古以来,即为形胜之地。加以《庄子》曾云:“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白云作为仙乡代称,渐为道教专用。山上遂又有白云观。观因山驰名,山因观益显,彼此相得,共为景观。
陕西素与道教有缘。昔年老子西游,紫气青牛,曾经过陕。而道教名山,终南、二华,冠绝一时。尤其咸阳人王喆(重阳子),于金正隆、大定间,创建全真道,宣称《孝经》、《心经》、《老子》,提倡三教平等,鼓吹三教融合,破一代道坛旧局,开万世教统新规。元、明以降,流行不过百余年之全真道(内丹派),得以全面占领北方,与南方流传千余年之天师道(符钅派)相抗衡,盖源于此。全真道
总坛设于北京广安门外之白云观,白云山之白云观则为其嫡派真传。
全真道鼎盛期,北方各地多有以白云为名之全真道观。即以陕西为例,据清雍正十三年敕修《陕西通志》记载,其时,佳县除外,鄂县(今户县)、长安、临潼、华州(今华县)、澄城、洛川、宜川等州县,亦均有白云观。然而,经过近二百年板荡扰攘,悉皆荡然。唯有此白云山之白云观,依然保存完好。可谓不幸中之大幸!硕果得以仅存,盖不啻天功,亦于人力有赖焉。
今白云山之白云观,始建于宋,主建于明,续建于清,凡存建筑近二百处,占地八万余平方米,系西北地区最大之明代古建筑群。白云观之建筑,虽以道教为主,但兼有儒、释及其他民间信仰,与全真道三教平等、三教融合宗旨正相符合。观内音乐、绘画、雕塑、碑刻、剪纸、
社戏等等,亦均集三教之长。故而不仅为著名道教圣地,亦为著名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究其成就,世人往往以为与明万历四十六年神宗亲颁圣旨,并亲赐御制《道藏》,从此拔高白云观地位有关。窃恐未尽其然。白云观之长期维修与保护,若无历代信众鼎力供奉,众多社会贤达慷慨资助,似乎很难想象。
尤其新世纪伊始,有关方面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组织各方才俊,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为原则,制定《陕西佳县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白云山风景资源与白云观名胜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取得更大成绩。物华天宝,事在人为。深信经过规划后之白云山与白云观,必定山容更为灵秀,观貌益见古拙,并以其非凡新姿,成为中华盛世之重要景观。民之有幸,翘首期盼!
郑欣淼: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郑欣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艳)5月3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5月“中国好人榜”。此次全国共有109位爱心人士光荣上榜,商洛市爱心企业家唐孝标获此殊荣。唐孝标是福建省福清市人,2006年,他担任陕西闽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