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家书屋,让村民有空“看看书”。吴海金摄
■ 经验交流
黄忠福
文化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力量。十七届五中全会指明,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我国现状看,要贯彻好全会精神,在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挖掘、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更显迫切而重要。
丰富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生活
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是主流文化的传播载体。薄弱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是滋生各种落后文化的“温床”。新形势下,应加大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扶贫”活动,坚持文化“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引导和带动农民消除文化贫困的影响,既实现“经济富裕”,也实现“文化富裕”和“思想富裕”。同时,应辅助、指导农村创办各具特色的“文化大院”,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主流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农村传输,增强主流文化在广大农村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文化。
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和能人
农村文化建设离开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形式,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农村文化能人的参与和牵头,就会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和辐射力。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先进文化元素和众多的文化能人。我们应充分挖掘、研究和整理农村“孝文化”、“廉文化”、“忠文化”、“耻文化”、“俭文化”等精华成分,为其注入新时代的“血液”,创新内容和形式,使之体系化和现代化。对于农村文化能人,可通过“民间艺术师”、“民间工程师”称号评比等方式,承认、肯定这些民间文化能人的才能和成就,提高其文化创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带动和鼓励更多人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城市文化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只有交流才能互通有无、互补优劣;只有比较才能发现缺点和不足,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活力,促进现有旧文化体制的变革。这是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保持生命力和创新力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在当前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必须统筹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互动和交流,以城带乡,以城促乡,让城市中各种先进文化元素有效合理地向乡村流动,逐渐增加乡村现代性文化元素的培育和形成。同时,应为进城务工者创造各种有利的文化条件,使其接受各种先进思想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推进体制改革
文化生产力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在“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背景下,要提高文化竞争力,必须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向市场,即实现文化的市场化和商业化。
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相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要出路,是巩固和培育农村先进文化阵地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升农村文化整体水平,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闻推荐
当地七十多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