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方文与涂山体

来源:安庆晚报 2011-03-13 23:14   https://www.yybnet.net/

 

“杜陵天宝之诗人,香山变为长庆体。迨有明兮千余年,桐城崛生方尔止。”这是清初诗人阎尔梅称誉方文(尔止)诗歌成就的一首赞诗。大意是说,千余年来,方文是兼具杜甫和白居易之长的诗人。清初诗人钱谦益也高度评价了方文的诗歌创作,他说:“得少陵(杜甫)之风骨,深知其阡陌者,(尔止)一人而已。”

 

提起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方文,可能不少人都觉得陌生。实际上,早在明末时,方文就与钱澄之齐名。方文其名在今天之所以远没有钱澄之响亮,一是缺少研究者,二因方文只是一介诸生,终生未曾入仕,以遗民终老。但是,我觉得,方文是一位值得被我们记住的诗人,他与他所独创的“涂山体”,在中国诗歌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方文(1612—1669),字尔止,明亡后,更名一耒,号涂山、明农、忍冬、淮西山人。方文与方以智是叔侄关系,他俩年龄相差不大,少时同学十余年,但方以智很尊重方文,称他为六叔。方文是“铁骨御史”左光斗的女婿。关于方文与左光斗之女定亲一事,还有一则趣话。左光斗被擢为御史时,候命归里。一次,他与好友方大铉在一起喝酒,方大铉六岁的儿子方文在一边玩耍。左光斗问小方文道:“你平时读什么书?”方文答道:“读杜诗。”左光斗很有兴趣,又问:“能背诵《秋兴》吗?”方文朗声说道:“能,但请赐我一杯酒。”就这样,方文背一首杜诗,左公就赐他一杯酒。左光斗见方文气宇不凡,声音慷慨,又惊又喜,掀髯起舞,当即定下婚约,将长女许配于方文。方文后来也有一首《啖椒堂诗》专记此事:“我昔登兹堂,总角六龄耳。先君官司农,少保尚御史。老友结重姻,拜谒携小子。小子幼诵诗,《秋兴》如流水。抗声吟席上,少保惊且喜。一首饮一杯,八杯竟醉矣。逾年我遂孤,少保去京市。”可见,方文自幼就熟读杜诗。

但这并不是一桩幸福的婚姻。方文从二十岁左右时就开始出游,以金陵为中心,过着诗酒逍遥的生活。明亡时,方文三十三岁,他干脆移居金陵,不再参加科考,与当时遗民文人诗酒往来,四处奔波,流荡江湖。当时,方文早已成家,他还先后纳了两个小妾。第一个名叫鹤胎,归方文一年后即遣出;第二个名叫金鸳。对方文纳妾一事,他的原配妻子左氏表示反对,这成为他日后家难的主要起因。顺治十三年(1656年),方文四十五岁时,他的妻子左氏突然中风去世,方文家难由此爆发。左氏族人找方文兴师问罪,霸占了他的田产,并移祸他的小妾金鸳。当时金鸳已有身孕,在左氏族人推搡之下,脑部受伤,母子双亡。关于家难之因,《方文年谱》写道:“妻妾不合亦是一因,方文载酒江湖,绝意仕进,家常衣食不给,左氏颇有怨言。”在这种情势下,方文在县城内是无论如何也呆不下去了,就在同一年,他带着老母,到枞阳镇安家,其具体位置当在上码头射蛟台不远处。

方文有一首《述哀》的长诗,记叙了他与老母移居枞川的经过,“稍稍有起色,移居向枞川,村舍暂休息,母忽如见语:故乡居不得,汝往江淮间,处处有安宅,任意择一枝”。还有一首《卜居枞川》:“城中嚣陵不可往,江上鄙塞聊以居……所求甘脆养老母,牧豕畜鸡还捕鱼”。移家枞阳镇后,方文不久就再次出游,此后,他虽踪迹不定,但一直以枞阳镇为家。

方文一生踪若漂萍,但是,如果由此说他的浪迹天涯是由于左氏族人中的屑小之辈逼迫而致,那是不准确的。“我好游四方,数年未归里”(《啖椒堂诗》)、“往岁儿好游,举家同作客”(《述哀》)。可见,方文素喜交游。后来,其母年事渐高,在母亲的一再劝说下,他在乡里置了些田产,打算在家安居数年以养老母。尽管方文的漂泊生活和他的家难有一定关系,但从他爱好交游的前期生活和诗歌追求来看,他的漂泊是一种有意为之。在家难未发之前,方文靠采药行卜和友人资助为生,踪迹至太湖、杭州、镇江以及江西等地。即使没有家难,很难想象在外交游达二十余年的方文从此隐居于乡里,这不符合他的个性。移居枞阳镇的第二年,方文母亲病故,他又开始了北游京师的生涯。

遗民一般选择归隐山林,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以示与新朝的格格不入。但是方文不同,在他看来,隐居山野,只能坐以待毙。他选择的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四处交游,卖卜行医,广交朋友,甚至北上京师,结交大批新贵。但是,他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即坚决不仕新朝,“天运可转移,我心终不摇”(《咏史》)。方文的一生,是行走的一生,他也由此用诗歌记录自己的生存感受和经历的磨难,用诗歌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由此创造了独特的“涂山体”。

方文的诗歌有着明确的师承,“有唐诗人累百千,我独师承杜与白”(《崔李行》)。方文出生于万历四十年,该年是壬子年。因他与陶渊明、杜甫、白居易同属壬子生辰,他请画师作《四壬子图》一幅,陶渊明居中,杜甫、白居易分列左右,自己则躬身呈诗于三人之前,以寄仰慕之情。“涂山体”即以画中三诗人陶、杜、白为师承,汲取了三人所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上海学者朱丽霞这样给涂山体定义:“通过明清鼎革之际的下层遗民动态,以系人记事的手法,用错综多变的叙述手段,借朴素的语言与悲凉凄楚的情感形式,采用长篇歌行体,演绎了一幕幕动人肺腑的社会悲剧。其以史笔诗心的方式突破了杜诗的樊篱,使得一向薄弱的叙事诗别出心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涂山体\’。”如方文的长诗《大明湖歌》,写的是山东布政使张秉文战死济南,其妻方孟式(大妇)与一妾(小妇)投大明湖自尽,另一妾(中妇)与两婢女收尸抚子的动人事迹。诗云:

……城中杀戮十余万,家家骨肉哀号哭。中妇闻声匍匐出,自言我是张老姑。张公(张秉文)平日多惠政,百姓闻者争前驱。因导此妇寻公尸,尸在城楼色不渝。又倩一人入湖水,捞寻大妇小妇于寒芦。俄顷二尸得并出,遂与张公之尸并陈于路衢。残黎助钱买薄板,草草殡殓何所需。异哉二婢亦未杀,被掳为兵锉马刍。各言此子是已子,仍以残饼为之哺。兵去婢留寻阿母,同日抱还其两孤。

方文采用的就是这种客观平静的叙述,把诗人主体的感情潜藏在叙事之中,形成了一种低徊深沉的风格。

我们现在也许能够看出方文为什么会喜欢交游了。一方面,他是为了生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诗歌创作。京师之游、山左之游、徐杭之游,广会旧友新朋,诗酒唱酬,几无虚日。方文开放的遗民意识,使得他的诗歌成为明清之际最真实的社会风俗画卷。

方苞三世极推崇方文,方苞祖父方帜《雨中有以鲜鲥见饷者,忆涂山叔父》等诗就是为方文而作;方苞的父亲方仲舒少时跟从方文四处游历,诗亦师从方文;方苞尊称方文为“宗老涂山”,他在《左忠毅公逸事》文末写道:“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方文于康熙八年(1669年)秋病卒于芜阴(芜湖别称),享年只有五十八岁,葬江宁西单桥小山脚下。值得一提的是,方文之死颇有传奇性,据说他死前作有降乩诗一首。当时,他正在归途中的舟上,知大限近,提笔狂草,作诗云:“平生诗酒是生涯,老死江干不忆家。自入黄泉无所见,冥官犹戴旧乌纱。”题罢掷笔而逝。数日后,方文降乩诗传遍大江南北。“自入黄泉无所见,冥官犹戴旧乌纱”,可见,他对亡明的故国之恋刻骨铭心、至死未改。江南倦客

新闻推荐

蔬菜供应量将达到2500万公斤

本报讯(记者

 

金秀华)

 

春节期间,安庆市民能否吃到新鲜的蔬菜,蔬菜供应是否有保障呢?日前,记者从安庆市龙狮桥蔬菜批发市场了解到,春节前10天,该市场的蔬菜供应量将达到2500...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方文与涂山体)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