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缘于兴趣,根植于爱好。收藏的路能走多远,要看你的痴迷程度,一旦确定了主题,就好比术业有专攻,越来越有门道。十多年来,我以红色收藏为主题,收藏了诸多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旅游票券,小小票券里面却有着大千世界。”肖万义老人说着便开始翻箱倒柜,把藏品从箱箱柜柜中找出来向记者展示。
“红色老人”的参观门券可办展览
今年74岁的肖万义老人在兰化22街区社区是一位出了名的“红色老人”,初见肖老是在他的书房,书桌上插着一面小红旗,旁边是一尊毛主席端坐的纯白瓷像。老人刚从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回来,正在查资料,想多了解些这段时期的历史。“其实说起来,我不算是一个专业的收藏者,我的收藏仅局限于红色旅游票券,真正的红色收藏家,除了票券外还有字画、摆件等等,只要是与‘红色\’有关的物件人家都收藏,但这也需要有经济实力,我只能专攻收藏旅游票券了。”肖老边整理自己的藏品边对记者说,他当初收藏这些东西时,只是觉得有纪念意义,便留存了下来,没想到时隔多年以后,这些东西会越显珍贵。
在肖万义的藏品里,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册,这些画册大多是以简报照片的形式来体现,真实地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方方面面,可以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情况,历史越久远,其收藏价值自然就越高。不管收藏时间远近,肖万义老人都能够说出每张票券的历史。老人还会经常和自己的藏友在社区举办展览,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粮票、门券向居民展示国家的奋斗历程。“中共一大会址”、“延安革命纪念地”、“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一张张五彩缤纷的参观门券,仿佛一个时光隧道,让老人去研究那一段段艰苦激情的岁月和历史。
一些门票靠“特殊手段”搜集而来
1997年中宣部公布了首批包括“中共一大会址”在内的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时,刚刚退休的肖万义便萌生了收集这些基地参观门券的想法,于是便开始了他的“红色旅程”。只要出去,老人都会事先做好“功课”,了解当地有哪些革命遗址或纪念场馆,想方设法去寻觅。对一些交通不便,一时也去不了的地方,他就拜托亲朋好友或同事,告知集券要求,请他们帮助寻找。“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会宁红军会师楼”等处门券都是肖老几经周折才收集到的。
为了红色收藏,肖万义还干过件“离谱”的事。“那是2004年夏天,当时我旅游到了贵州荔波。当晚夜宿县城,在和当地人的聊天中得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贵州革命先驱邓恩铭的纪念馆就这里,于是我便径直探访。”肖老说道,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纪念馆一片漆黑,肖万义拍门呼叫,已经休息了的工作人员开门告知下班了,但是肖老再三恳请,工作人员得知是甘肃远道来的游客,又是位老人,便灯光齐亮,陪着肖万义细细参观了一遍。第二天肖老特意请纪念馆工作人员吃饭,表达了谢意,还得到了纪念馆的门票。
让年轻孩子像看书一样看门票展览
肖万义还特别喜欢动脑筋,他将图片、门券等进行归类,分成一个个收藏专题。其中有“革命历史专题”、“红色记忆专题”等几大系列。“因为藏量大,东西丰富多彩,所以要搞个专题展的话并不难。肖老说:“我还有几个旅游票券藏友,他们有的是收藏自然风光景点的、有的是收藏历史文化景点的,我们都很愿意搞展览,与大家一起分享图片、票券上的大千世界。”老人原来一直想利用自己的收藏,让人们重视和铭记那段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直到这两年,在社区的盛情邀请下,老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社区邀请肖老来展览交流,与辖区的居民一起分享自己的收藏。通过这类展览,年轻人和孩子可以近距离了解历史,记住历史。”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前段时间的一次展览现场,一位老先生看完之后拿出一张门票交给肖老,那是一张北京中南海毛主席办公室的纪念馆门票。老人说这是二十几年前他去参观游玩时留下的,看到肖老的红色收藏如此之多,却没有自己的这张门票,便决定把其送给肖老。在肖万义看来,他更关心的是那些年轻的孩子们,让他们像看书一样看门票,了解红色圣地的故事。
新闻推荐
2009年年底,广东江门人梁伟诗在祖屋中找到了一张立于民国卅三(1944)年借白米60斤的“游击队借条”,蓬江区民政局就此对其一次性奖励2万元。时隔一天,当梁伟诗用这2万元修祖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