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王进玉先生认识是在1989年8月,我原来工作的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河北省昌黎县召开“首届敦煌吐鲁番科技史学术会议”。他当时正在复旦大学读在职研究生,他在会议上宣读的全面论述敦煌科技画的学术论文“敦煌壁画中的科学技术”,引起科技史学者的关注。在会上成立了敦煌吐鲁番学会科技史分会,王进玉被选为理事。该学会在1991年8月还在北京开过一次会议。此后在国内大陆和香港的多次会议上,我都见到他。他到北京出差办事,都要到所里来。
近百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敦煌学的论著真是汗牛充栋!但是像王进玉撰写的《敦煌学和科技史》之作尚属首次。仅就此点来说,本书的创造性自不待言。该书属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敦煌石窟专题研究)子课题之一的研究成果。从敦煌科技史内容及研究进展等15个专题,体现了敦煌学研究古代科技的特色,结束了国内外迄今未有人对敦煌科技史全貌作系统研究的状态,从而填补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是国际上第一部综合研究敦煌科技史的学术专著。这部科技史等学界盼望已久的著作的出版,是中国科技史学界的一大幸事。
发掘出许多新内容并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不仅是“多”和“全”的问题。就新内容来说,可以说每章每节中都有。特别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多个专题中,他将敦煌石窟壁画、敦煌遗书中过去鲜为人知的有关资料列出详细调查表,如第二章中“敦煌遗书中的数学文献统计表”(20余件),第三章中的“敦煌壁画中的提系杆秤、天平图调查表”、第四章中的“敦煌遗书中记载绢的长度与幅宽的文献调查统计表”(50多件,遗书编号、遗书名称、绢名、每匹绢长度(尺)、每匹绢幅宽(尺)、公元纪年、备注(权威出版信息))、第五章中的“记载河西、敦煌矾石的史籍目录表”、第十一章中的“敦煌壁画、藏经洞绢、纸画中的农作图调查表”(80多幅)、第十二章中的“记载立机的敦煌遗书一览表”、“记载楼机的敦煌遗书一览表”、第十三章中的“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舟船调查表”(70多幅)等等。以前,我们总是在某些论著中零散地见到一些敦煌壁画、遗书中的科技内容,没有总的印象,本书收集资料广泛,且重点突出,给人以全新的感觉,是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作者善于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该书不仅出自作者调查考证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新见解,同时也吸收和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敦煌壁画艺术中某些与科技有关的研究成果,并有诸多正误纠谬之处。王先生非常勤奋,博览群书(根据作者的统计,本书参考引用的文献多至5000多种(次)),在科技史、敦煌学等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因此在考辨资料,纠正前人研究的错误方面多有所获。敢于纠正别人特别是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正如在前言中所说,书中涉及到对数十位学者的有关观点提出了纠正,如对《算经》的定名,对李约瑟和国内学者关于敦煌西夏“酿酒图”中“蒸馏器”的质疑,对一些学者对史书中将“金星矾”断句成“星矾”的错误,对“酿皮”与“酿皮酒”的辩析,对“河内工官”弩机定为晋代弩机的纠正等等,都是他多角度进行审视所得出的原创性成果。从1989年他的第一本敦煌科技史书《漫步敦煌艺术科技画廓》,2001年的《敦煌石窟全集·科学技术画卷》,到现在60多万字的专著,进玉正是在进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他自己研究的特色和优势。
遗憾的是,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由于字数太多,将原来书稿中的敦煌古代颜料的应用及其来源、敦煌艺术中胶的应用与来源研究等十章计20万字抽出,待继续深入研究后再发表。实际上,这十章也是学术界、特别是科技史界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我也盼望他尽快发表这些研究成果。
作为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进玉在文物保护科研领域做出了许多成果;作为业余科技史爱好者,他在敦煌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颜料史等方面也做出了许多骄人的成果。毫无疑问,《敦煌学和科技史》对科技史研究有很大帮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学技术史好书。这部佳著的成就与贡献、意义与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乐意向广大读者推荐此书,是为序。
(作者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科协副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
新闻推荐
质检总局公布乌龙茶质量抽查结果 立顿铁观音等19种产品不合格
【据新华社电】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公布了乌龙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立顿铁观音等19种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