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北京市民李先生在居住地附近的菜市场买了一块猪肉,放在家里半夜发出蓝光。对此,检疫部门称发光猪肉很可能是生猪在饲养时被喂食过含磷过量的饲料,也可能是感染了荧光菌。
不管事实真相如何,这发光的猪肉最终照见的是相关部门在肉食品监管方面存在的安全漏洞。
肉食品工程,可谓最最民生的工程。这些年,之所以出现五花八门的安全问题,主要还是相关监管部门没有把工作做在平时,没有将监管关口前移。比如,一些地方查出瘟猪肉、注水肉,市民对此防不胜防,可相关部门却只是节假日抽查一下或者发布些专业知识予以提醒。可没有一个预防、监管系统,又如何防范呢?
在这一点,目前江苏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样本。当地市民在超市购买肉类品时可以通过上面的条形码查询到产品是哪家肉类加工厂加工的,如还有异议,则可以要求调看智能监控系统录像。这样将监督权交给市民,不仅可以“让市民吃上放心肉”着地,还可以防止一些肉食生产厂家弄虚作假。
显然,在肉食品监管上做到防患于未然,显然远比事后处罚追责摘官帽有实质意义。那么,在猪肉发光照见肉食品安全“监管漏洞”时,相关部门能不能考虑借鉴江苏在肉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做法呢?
新闻推荐
12月14日,本报记者获悉,在深圳举办的“全国卫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播出工作会议”上,参会的广电总局官员传达了总局要求各省级卫视加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播出比重,具体来说2012年开始将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