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民一心一意致富奔小康的日子里,你知道古代还有个送穷节吗?送穷节,也叫送穷日、三重日,它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节日。
节期多数在农历正月初五。但各地及少数民族送穷节的具体时间也不完全统一,主要有四种:正月初五、正月初六、正月二十九、正月最后一天等。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同是《岁时广记》,又引《图经》说:“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等等。
关于节日的来历,史籍多有记载:唐代《四时宝鉴》说:“高阳氏子,好衣敝食糜。正月晦,巷死。”所以后世尊高阳氏子“穷子”为穷鬼(穷神)。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自尔相承送之。”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唐代我国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送穷是节日的重要活动。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愿望的传统心理。
送穷的风俗由来已久,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且延续至今,除去俗信部分,它本身又是一个清洁卫生日。古代,这一天各家要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送穷风俗有的有具体的仪式,如《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现列举部分地方风俗以见一斑:
陕西省韩城一带,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在山西,此时,洗过手脸,列案焚香后,将积日的垃圾连同旺火的灰烬,便被驱邪除晦般一齐倒出。太原古交区,从正月初四下午开始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土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
河南豫西地区正月初五送穷时,要由家长主持,把自初一堆积的垃圾送往村外,口中要念叨:“穷、穷、穷,你走吧,俺家没钱难打发!”并从麦田中抓几把土,撒到院内,称“迎富贵”。有的地方还开始清理厕所。
客家人称送穷节为穷鬼日、三重日、送穷日,时间是在正月初三。到了初三,家家户户清扫垃圾,并以香纸送出屋外,放在路旁,焚香烧纸,意味着“穷去富来”。但此习俗主要是在广东梅州地区和赣南有些客家流传。崇义县客家人称初三为“穷鬼日”,此日不作客,不请酒。闽西和宁化、石城等地客家人年初一不扫地,怕把“财”扫掉,初三又叫“三重”日(客家话谐音“生虫口”),避免入园摘菜。初三开始,春节的民间游艺活动普遍开展,舞狮、船灯、龙灯、鼓吹、闹锣鼓,民间艺人“打新年鼓”,宁化、石城等地民间“曲蓬”唱戏曲(三几口人自拉自唱戏曲)。闽西的客家人将过年敬神敬祖的“岁饭”煮吃掉。广东英德市客家人是日一大早,家家户户都竞早将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然后将所扫之垃圾,以粪箕送至大路头(口)。叫“送穷送晦”。晚上则必须洗澡,将身上的“穷气”、“晦气”,洗它个一干二净。“送穷”之后,方可探亲。
福州“送穷节”在正月二十九日。旧时以阴历正月晦日(初六)为送穷日,后不知如何演变,至明、清却改为正月廿九日。早年每逢这天,福州城总是挨家挨户大扫除,清理家中破烂尘秽,并将之作为垃圾倒掉,叫作送穷。
历代写送穷节习俗的诗文不少。唐代诗人姚合写有一首《晦日送穷三首》,其中一首曰:“年年到此日,沥洒拜街中。万户千家看,无人不送穷。”清代杨燮的《锦城竹枝词》:“牛日拾来鹅卵石,富贫都作送穷言。富家未必藏穷鬼,莫把钱神送出门。”牛日送穷,就是在正月初五(初五即牛日)的送穷节。
有的地方还有在“正月晦日,以芭蕉船送穷”的习俗。
在今天,我们要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将贫穷彻底送走,使人人过上富足的好日子。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上海1月31日专电】记者从携程旅行网了解到,1月31日至2月29日,国内主要航线机票价格大幅回落,上海、广州、北京等重要城市出发的航线普遍涌现出大量低价折扣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