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瑶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湖南长沙一家建筑施工单位在15天内建起了一幢高30层的纯钢结构的酒店大楼。该酒店坐落在洞庭湖畔,总建筑面积约合1.7万平方米。早在2010年6月,这家建筑单位就曾用6天时间造出过一家能抵抗9级地震的宾馆。
建造纯钢结构的建筑,只需在备好结构材料之后拼接组装,如果整个施工过程中的规划与管理做得好,15天建造一幢30层的大楼,也并非没有可能。
然而,这种既能快速完成建筑任务,又能在抗震、环保等方面有卓越表现的案例,目前还属个案。在我们周围,不少见的,是速度与质量难以兼得的现象。比如,为了突击完成献礼工程,一些施工单位“萝卜快了不洗泥”;又比如,一些大桥和大楼,刚建成没几年却一再需要维修;再比如,一些迅速被推向市场的工程,实际上是具有重大安全隐患的“豆腐渣工程”。
其实,除了建筑速度,我们还在其他方面创造了许多与速度有关的奇迹。中国GDP增速常年保持两位数,中国拥有全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我国高铁的速度全球最快,我们在大飞机研制方面的进度也令人刮目相看……成绩举世瞩目,但毋庸讳言,我们在速度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有一些是建立在规模和数量盲目扩张的基础上,也常常以消耗大量能源资源为代价。
没有质量的“速度”,不是好速度。在取得优异的发展“速度”之后,我们迫切需要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事实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们已经具备了追求更高质量的“速度”的资本。一些速度,可以适当缓下来。比如,建筑业可以不再追求速度奇迹,而是努力建造出安全、环保的建筑;农业、食品业可以不必“催熟催肥”赶“速度”,起码保障国民都吃上放心米、喝上放心奶……
不过,我们也绝不能陷入不要“速度”、视“速度”为恶魔的极端思维。虽然30多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依然还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有1.28亿贫困人口,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差距还不是一点点。所以,我们依然需要“只争朝夕”,我们依然需要“速度”。可以这么说,对于当下中国来说,没有一定的速度,“质量”就是空中楼阁。
就像春运,年年喊一票难求,但如果铁路建设不大力发展,加速发展,而是像发达国家那样慢悠悠地论证、建设,那我们的“一票”要到哪一年才能“易求”?享受过高铁快速便捷的人们,是不太会反对大力发展高铁的。高铁,还得加紧建,当然,是在保质的基础上。
辩证地看,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有质量的速度。“又快又好”,始终是我们最高的追求。至少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速度和质量,两者都不应该偏废。如何拿捏把握,考验着各级决策者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
(来源:1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记者徐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7日发布消息称,该部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涉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查处和司法移送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