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久经争取和筹划的兰州大气污染环境治理“院士行”活动终于成行。
在副市长牛向东的陪同下,由中科院院士、地学部主任秦大河,中科院院士、北大环境学院院长陶澍,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石广玉,以及中国环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柴发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小曳,北大环境学院研究员朱彤,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副所长张小玲等组成的院士、专家团队,利用一整天的时间,对兰州市治污重点领域、环保能力建设等进行了初探。
对于兰州而言,大气污染治理、还居民清洁空气,历来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近两年来,兰州市倾注较大精力,集中财力物力,积极开展大气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制定实施了“环境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争取兰州被列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试点城市,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但大气污染仍很严重,形势依然严峻。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兰州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态度要坚决、决心要坚定、规划要可行、措施要得力、百姓要可见,打一场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和攻坚战,最大程度地降低污染指数,最大程度地增加优良天数,最大程度地让广大市民呼吸上新鲜空气。
据此,兰州市立足长远、多管齐下,坚持走科学治污的路子,致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定了详细的三年攻坚计划,力争一年集中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根本改善。以科学治污为引领,率先争取、筹划了这次“院士行”活动,以期邀请掌握尖端技术的专家们,长期参与到兰州市治污工作中来,对兰州市污染成因、现有手段和措施进行问诊把脉,借鉴其他地区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对下一步治理提出针对性对策。
从当天早上8时开始,到下午6时,院士、专家们不辞辛劳,深入一线,完全、投入地展开了细致调研工作。“与兰州市委、市政府一道进行兰州大气污染成因、对策的分析研究,我们十分高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最终能够给兰州治污一个科学的回答。”再回兰州,大家熟知的秦大河院士兴致高昂,调研中他始终“冲”在最前、频频发问,十分活跃。
在秦大河院士的带领下,大家先后深入到西固热电总控中心及相关车间,兰州石化厂区及常减压装置联合控制室,实地查看企业生产设备、环保在线装置等的运行情况,就污染物排放等相关专业问题与企业负责同志进行了交流、探讨。在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大家全线探访了污水处理的各个流程,对处理工艺、处理能力、运行现状等与同行同仁相互讨论,与兰州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沟通交流。大家还来到市环保局在西固的环境监测点和局本部,以及西湖街道“三维数字社区”,对兰州市环保监测能力建设、环境信息中心网络建设,三维数字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的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
秦大河院士在调研中认为,环境污染有其深层次原因,我们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环境质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政府而言,污染治理既是民生也是经济;对于科学家而言,是对人类生存的一种责任。秦大河院士建议,兰州当前要完善真实有效的基本数据,要进行大量结合实际的对比分析,要全面掌握外围的、自然的、人类活动等对环境影响的各种因素,以便为下一步切实深入搞好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在西固调研时,朱彤研究员感概地说,西固既是共和国石化工业的摇篮,也是我国大气污染研究的始发地,早在1973年科学家们就在这里展开了调研研究。今后,作为排污大户的有关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减排装置的升级运行,实现对有机物排放的有效控制,为整个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立头功、树标杆。
“无论脱硝,还是脱硫,这些治理手段对于大气污染治理来说仅仅是个开始。”结合全国环境污染治理大环境,陶澍院士认为,特殊的工业布局加上不利的大气地理条件,未来兰州面临的治污挑战将更大。从长远考虑,个人认为政府和企业间应当合理分配针对污染治理在税收等方面的分担比例,以更具含金量的政策推动企业实质性的改造。
柴发合研究员表示,以此次“院士行”活动为开端,专家组将着手编制专门课题,对兰州治污提出科学对策。
张小玲副研究员提出,兰州市对于污染源的普查必须细致分类、更加深入,通过增加监测点的布设等方式,掌握更加完善的源数据,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经费和更大精力。
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结合当前的前沿科技,在当天的调研中,大家提出了众多针对性意见、建议,尽管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但大家表达的中心始终围绕着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展开。
也许一天的调研只能说仅仅是个开始,但正如大家所言,有了这样一个开始,有了顶尖的专家团队参与,有了这样的工作精神和决心,兰州市污染治理的前景更显清晰、明朗。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中国电影家协会24日在京公布了第三届“中国影协杯”优秀电影剧本推选活动入围名单,《飞天》、《永生羊》、《失恋33天》、《岁岁清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