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部分体检机构价格虚实难辨专业性准确性受质疑》的报道。报道称,北京的一些民营体检机构存在着超范围执业、人员资质管理不规范、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等问题。
同样的问题是否只存于北京一地,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笔者的一位朋友,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因身体不适,不能做一些相关的检查,但在体检机构出具的体检报告中,没有做过的所有项目都填着明确的化验结果。有人明明知道自己患有某种慢性疾病,但在体检中却没有能检查出来。但在现实中,因为信息不对等、缺少第三方监督等原因,消费者对心存疑虑的体检报告却存在举报难、举证更难的尴尬局面。检查不准确,人家可以解释为“身体状况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而这从逻辑上的确可以讲得通,所以作为个人的你很难驳倒人家。但这却让民众对体检机构逐渐失去信任,很多人宁可等有了病再治,也不愿做什么健康体检,这使得体检机构面临客源减少、经济效益下滑的窘境。为了拉客源,一些体检机构进而大打价格战,而价格战的后果就是报道所说的“296元做300项体检,平均不到1元做一项,可能吗?”
面对恶性循环的现状,体检行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重建民众对体检机构的信任,而信任重建则需要提高体检机构的准入门槛。对体检机构的准入,医疗主管部门应当在场地、人员、诊疗科目等多方面设立硬性规定,将不达标者坚决拒于门槛之外。与此同时,还应对已获得资质的机构实行动态监管,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给予处罚,从而给每张体检报告单上个“保险”,确保受检查者的消费权益和健康权益不受侵害。
我们的医保制度,应该全方位保障民众的健康需求,不能只是积疴难返后才给予相应的保障。那么,在制度设计上,可不可以从预防为主的角度出发,考虑将体检机构列入医保刷卡的许可范围之内,鼓励更多民众定期刷医保卡进行健康体检,从而切实减轻百姓沉重的医疗负担——因为有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医疗模式是90%的医疗资源集中于疾病的中晚期治疗阶段,中晚期病人比例高,是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疾病的早期治疗费用不会太贵。定期的全面健康体检可以早发现疾病,是解决看病贵的根本途径。
新闻推荐
从开始,中国足坛正式掀起了反赌扫黑风暴,历时两年多之后于2011年12月在辽宁铁岭、丹东两处开庭审理,一审没有当庭宣判。经过两地法院刑事审判庭组成合议庭合议,并最终报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