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警惕变脸的“以药补医”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2-02-22 09:27   https://www.yybnet.net/

□李红梅

据报道,山东省卫生部门要求降“用药收入比重”,一些公立医院就提高“设备检查收入比重”,一个心血管病人被放7个支架。

一个病人装7个支架,比我国人均1.7个的使用率高出3倍多,这是典型的过度医疗,变脸的“以药补医”。这种变脸的以药补医更值得警惕,患者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更高,效果却未必比服药更好,造成了另一种“看病贵”现象。

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降药占比的出发点是好的。长期以来,由于财政补偿不足,公立医院依靠药品、检查等收入来补足成本,形成了被人诟病的以药补医机制。

在这种逐利的机制下,各大公立医院用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一般在40%左右。由此造成了百姓的看病贵,成为社会各界呼吁解决的一大突出问题。没想到,高压之下,公立医院想出了对策:把药品收入减下去,让检查收入升上来。

从全国来看,这其实已是医院创收的一大趋势。因为相对于医疗器械来说,药品的管理已越来越严格。公立医院采购的所有药品均由省级招标机构统一招标,医院严格按照规定加价15%销售,从价格制定到销售,医院已经没有太大的获益空间。

医疗器械则不同,国家对其尚没有太多的管理规定。尤其是高值耗材,如心脏科、骨科耗材等因为价高,用量逐年增大,成为创收大户。有专家统计发现,从2000年-2010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的使用量以年均23%的高速度增长。

药占比下来了,检查、耗材占比上去了,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我们不能再干了。只有彻底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改革的关键,一是调整医疗技术收费标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技术价值,让医务人员获得合理收入;二是实行医药分开,药品、医疗器械的收入不再与医院的生存状况相关;三是严格检查设备的准入机制,把医疗器械纳入统一招标范畴。

在新医改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只有全系统、各部门“一盘棋”推进,才能彻底攻下以药补医的堡垒。

(据2月21日《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我国出台规定进一步规范公务员回避制度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记者赵超)记者23日从国家公务员局获悉,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发布了《公务员回避规定(试行)》,对公务员回避制度作出进一步规范。公务员回避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警惕变脸的“以药补医”)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