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镇是云南省永仁县境内一个有着丰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偏远小镇,距离攀枝花市仅约八九十公里,中和镇不仅有属于自己的“赛装节”“火把节”“插秧节”等多种民族传统节日,还拥有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和古街、夏家大院等多处文物古迹。从攀枝花前往中和镇,可自仁和中坝路口驱车出发,经过仁和中坝乡、白马林场、永仁县永兴镇后,再前行一小时左右即可到达。
此前,我对中和镇的“赛装节”是早有所闻的,且情有独钟。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前后,中和镇都要举行盛大的彝族“赛装节”,曾好几次想跟摄友们前往中和镇拍摄“赛装节”的图片,均未能成行。今年三月初,应朋友邀请,我们一行5人开车去了一趟中和镇,虽然没有赶上当地的一些民族节庆活动,但中和镇那历经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的中和古街、独具民族建筑艺术特色的夏家大院所带给我的心灵震撼绝不亚于一场盛大的“赛装节”或“火把节”。
我们从攀枝花出发到达中和古街时,正好是上午11点。在车开到距离中和镇不足一公里路段时,有一小段坡路,左转上坡,就到中和古街了!坡路仅几十米长,路口边立有一路碑,碑上刻的“楚雄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和老街”十分醒目,过了路碑再往里行驶一小段路,传说中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老的中和古街立即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原本平整的红砂石板街道,已被岁月的车轮碾轧得凹凸不平,昔日的繁华与荣光早已不见踪影。置身重门叠户、略显残破的中和古街,顿有一种巷陌深深、和平静穆的感觉。
中和古街并不太长,整条街长不足500米,但古街当年的模样却被一一地保存下来了:临街铺台、茶楼酒肆、重门叠户的老宅、大户人家的戏楼、残破的高墙、“勾心斗角”的飞檐……
我们一边触摸着这些曾经精美的,繁荣过的,有身份的,有地位的残存,一边静观四周:从凹凸不平的红砂石路面到残损破败的昔日高墙,从破败的高墙到青砖碧瓦上随风飘摇的枯草,从来自四面八方充满好奇的游客到倚墙双眼微闭烤太阳的风烛残年的古街老人……
从中和古街出来,我们很快就到达位于中和镇的夏家大院,夏家大院原为夏氏土司旧衙署,始建于1933年,1934年竣工,占地面积3亩。夏家大院为青砖灰瓦深宅大院,斗拱飞檐,西洋教堂式的圆顶和尖顶小窗,与中式民居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天衣融合,方中见方、龙柱虎纹、香花秀木、鹿出于林、虎啸于山等造园艺术无处不透出浓浓的彝族文化元素。
夏家大院现在的“身份”是中和镇文化站,楚雄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副其实的大山深处的民族民俗文化陈列馆。游览夏家大院后,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大院建筑本身,而是它里面所陈列的文物与展品,这些文物与展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彝族民俗文化的窗口。
作为文化站的夏家大院,除了在基层文化站中人们通常能见到的图书室、电教室、活动室、娱乐中心外,还有独具中和民族特色的“彝族文化展”展厅。我们去夏家大院的当天游客特别多,许多游客是专程从昆明、丽江等地赶过来的,或许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多人来此大山深处参观夏家大院,参观中,文化站的站长特意为我们当起了义务解说员。据介绍,在夏家大院各个陈列室展出的各种文物、实物、图片达1300多件,其中“彝族文化展”下属的“农耕文化展”“民间器乐展”“文物展”“彝族刺绣展”“古凳展”等展厅不仅展出了数百年间彝族生活、生产、传统文化的大量实物,还展出了不少珍贵的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文物。尤为难得的是他们结合发展民族特色产业而精心策划展出的彝族绣品展室,俨然就是一座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殿堂,里面所展示的彝绣琳琅满目,令我们大开眼界。
在另外两个展厅:“红色文化展”“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里,我们还看到了许多在儿时常见的实物展品——马灯、唱片机、老式电影放映机、电影胶片、八十年代的磁带等等实物。一看到这些实物,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就被带回到那个曾经熟悉的年代,让人感到特别的亲切。
在离开中和古街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中和是一个容易让人怀旧的地方。喜欢怀旧的人,到中和来,肯定不会失望的。
我想,它一定会拨动你心灵深处的某一根弦。
新闻推荐
据媒体调查,北京、上海收费最贵的月嫂,月薪已超过1.5万元,其人力成本远高于一个经过多年专业培训的医学博士。对此,有专业人士认为,“天价”月嫂现象主要由当代产妇对婴儿护理常识匮乏,以及月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