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抢生源”不是半夜鬼敲门

来源:河池日报 2012-06-27 08:21   https://www.yybnet.net/

 

李一涵是吉林的一位理科考生,今年的高考成绩是667分。6月21日凌晨查到成绩后20多分钟,李一涵母亲的电话响了。对方是北京大学吉林招生组的一位老师,在祝贺李一涵取得理想成绩后,这位老师开始动员她填报志愿时能选择北大。

媒体将报道的重点集中在了名校生源争夺“掐尖”上,但却忽视了这其中的问题:是谁把考生的信息泄露给了北大?去年高考成绩公布期间,考生信息被泄露曾引起社会关注,舆论纷纷批评教育部门没有按规定保守考生秘密——教育部明确规定,“对工作中需要阶段性保密和涉及考生个人的信息,任何人不得擅自泄露或篡改,严禁以信息发布或传递等谋取非法利益。”——而教育部门则解释这是“黑客”所为。从性质上分析,北大在第一时间获得考生的信息,与去年发生的考生名单泄露其实是一回事,就是考生的信息被违规泄露了。

按照我国现行高考录取规则,高校在集中录取阶段并没有多大自主权,只有被动等待教育考试部门根据学生的志愿、结合学生的分数投档,然后进行录取。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以对考生进行招生宣传,可以对前来咨询的学生提供报考建议,但却不能对考生作出任何录取承诺。去年我国一些高校曾上演“预录取”混战,就是由于高校事先获得考生信息,然后“主动出击”与考生联系,对考生作出所谓“预录取”的承诺,但事后却出现“预录取”未“被录取”的纷争,以及各校抢着“预录取”某考生的明争暗斗。

所以,把考生信息泄露给高校,不但违反教育部的规定,同时,也极有可能再次引发招生混战。我国高校拿着学生的信息去联系考生,被一些媒体解读为积极“抢生源”,但其实,这根本不是“抢生源”,首先,其利用的“抢生源”手段,只是虚无的招生录取承诺,而在集中录取制度中,学校是难以作出承诺的——假如学校最终的录取分数较高,考生就有不被投档、不被录取的风险;其次,这些学校之所以能获得考生信息,主要在于地方教育部门的政绩思想,期望有更多学生能被名校录取,所以把考生信息透露给学校,而当高校利用这些信息去做招生文章,并侵犯考生权益之后,教育部门往往否认自己泄露信息。

笔者并不是反对高校“抢生源”,但真正意义的高校“抢生源”,不是用录取手段、政策优势,而是用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抢生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实行高校自主招生。

 

(中青)

新闻推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一届〕第四十一号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2年6月26日接受了王立军辞去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依照代表法的有关规定,王立军的代表资格终止。

 

&n...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抢生源”不是半夜鬼敲门)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