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超市内仍有牛初乳产品在出售。
尽管离9月1日的“大限”还有近三个月,但是牛初乳产业已弥漫了焦虑。记者了解到,不少针对婴幼儿的牛初乳复合粉由于政策所限,近期都有“尾货出清”迹象,此外连带可添加到普通食品中的牛初乳本身都遭到事件“误伤”。有专家表示,卫生部复函不应让消费者对初乳产品本身感到恐慌,而业内也将继续争取牛初乳国标的出台。 文/ 刘俊
6月7日,笔者登录淘宝搜索,发现不少牛初乳粉产品促销力度明显加强。如一款名为×瑞滋的产品售价504元,店主5月以来一直以“买一送一”做促销。
市场:产品降温产销计划受冲击
4月,卫生部函复质检总局称,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牛初乳及用牛初乳为原料生产的乳制品。5月初,卫生部释疑,其后媒体纷纷把焦点落在“牛初乳属于生理异常乳”这句论断,各界关注再度升温。这次除了0-4个月的婴儿配方食品外,连带其他牛初乳产品都一并遭到质疑。
“卫生部明确了牛初乳可广泛添加到普通食品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普通食品标准执行。”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生产商说,但是行业被“误伤”,导致产销计划受到冲击。
专家:尚未见食用后出现危害
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刘鹏估计,以我国为例,1000万头的乳牛存栏量约可提供初乳资源超过40万吨/年。
刘鹏表示,牛初乳固体含量大大高于常乳。其中球蛋白、白蛋白、维生素和无机盐类含量高,而乳糖较之常乳低且热稳定性差(加热至60摄氏度即开始出现凝固)等,所以它和末乳才被列入“异常乳”。
“作为市场试验品,应允许牛初乳的存在。”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说,国内市场的牛初乳已出现约10年,尚未有食用后出现危害的临床记录。
业内观点:有行标无国标望补缺
记者了解到,按照我国“牛初乳行业规范”(RHB602-2005),当中对牛初乳理化要求符合的关键规定是“蛋白质含量≥ 40.0%,免疫球蛋白IgG含量≥ 10.0%”。
当日,一家曾经参与上述规范制订的主要企业的联系人呼吁,应尽早出台牛初乳国家标准。他透露,业内曾向主管部门表达应该制订牛初乳国标,但是此前他得到的反馈是,对方认为牛初乳产业仍未“足够大”。
“所以对于国标能否出来,我们目前并不太乐观。”他说,国标的缺失让产业今后的发展平添不确定性,希望日后能透过乳协的游说继续推进制订工作。
新闻推荐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 将加大食品安全行政问责力度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会议指出,食品安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