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以前人见人打,如今成桌上营养菜,一盘“飞蝗腾达”能卖30多元胶州老王养了近20万只,它们只吃草不吃饲料就怕蚂蚱跑了,会闹蝗灾

来源:城市信报 2012-06-04 17:45   https://www.yybnet.net/

以前人见人打,如今成桌上营养菜,一盘“飞蝗腾达”能卖30多元胶州老王养了近20万只,它们只吃草不吃饲料

日期:2012-06-04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夏天到了,不少市民们去一些农家宴或者特色餐馆时会点上一盘炸蚂蚱,饭店给这道菜起了一个很吉利的名字“飞蝗腾达”,那么这些蚂蚱是从哪里来的呢?不会是跑到野外抓的吧?其实这些蚂蚱多数都是养殖的,在胶州洋河镇大王家村,就有这么一个村民,他从事蚂蚱养殖业两年多了,现在他的家里已经搭了十二个大棚,里面养的蚂蚱接近20万只。6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探访他的“蚂蚱农场”。

A 养多少

养了近20万只蚂蚱,一年养3批

王秀强看上去40多岁,皮肤黝黑,了解到记者的来意后,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蚂蚱农场”。

十二个大棚映入眼帘,这些大棚和他差不多高,外面罩的不是塑料薄膜,而是一层纱网。

“养蚂蚱用纱网主要是为了透气,蚂蚱在里面跟在外面的感觉差不多,它们经常会飞起来 ,然后在纱网上休息。”透过纱网,记者看到帐篷里面密密麻麻布满了褐色的蚂蚱,这些蚂蚱不停地在帐篷里面跳来跳去,帐篷并不是很大 ,长约6米,宽约4米,高不到2米,帐篷里面残存的野草大都被啃得七零八碎,有的只剩下了草根,在帐篷的边缘,有几只蚂蚱在交配或者正在蜕皮,为了防止蚂蚱飞出来 ,帐篷的出口处被胶布粘住。

据老王介绍,他在这里养蚂蚱已经两年了 ,一开始只有7个棚子,自己一个人照看蚂蚱,后来规模渐渐扩大 ,他一个人忙不过来了,就包了邻居的地用来养草和其他作物,还让爱人直接搬到这里住,一起照顾这个农场,现在他已经有12个帐篷了,11个用来养蚂蚱,1个用来养草,循环使用,一个帐篷里面的蚂蚱超过万只,一共近20万只,这里面的蚂蚱都是吃自家种的草,所以称得上是纯天然的,基本没有任何污染。

说到蚂蚱的养殖,老王已经有了一定的心得:“我这里面养的是东亚飞蝗,一般来说这种东亚飞蝗人工养殖时可以每年养四批,大棚里的温度要保持在22~30摄氏度,春秋两季气温不够高时就盖上塑料薄膜,夏天热了再拿下来 ,基本上没有问题。”

老王说,“有句话叫,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其实,这些蚂蚱在大棚里基本上可以在里面度过冬天。说出来大家别不服气,我要是真爱折腾,这蚂蚱真能挺到春节前后。”

说归说,老王还是算了笔账,冬天虽然也可以养,但是气温太低,维护的成本太高,不仅要注意多层保温,还得用炉子给大棚取暖来维持温度,这样一来成本就上去了,也很费劲。

所以老王一般一年就养三批,从初春一直养到深秋,今年的第一批再过十天左右就发育成熟,可以拿出去卖了。

“这几天就有人想直接批发走,但是我觉得他们太心急了,现在拿出去卖的话蚂蚱还没有交配完,肚子里没有籽,所以不够大,再过十天的话我就可以拿出又大又饱满的蚂蚱了 。”说完老王就指着帐篷里面很多正在交配的蚂蚱说:“等再过几天它们就饱满了。”

B 喂什么

一天喂200多斤草,不吃饲料

养了这么多蚂蚱,到时候拿出去卖了,那不就是“竭泽而渔”吗?老王告诉记者,每次拿出去卖的时候,他都会刻意留下一些产卵的蚂蚱,不久后,产下的卵会继续发育为成虫,这样循环下去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我就一开始进了一些虫苗,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进新的虫苗,因为每次拿出去卖的时候自己都特意留下一部分,把准备产卵和正在交配的蚂蚱转移到那个养草的帐篷里面,这样空出来的帐篷可以继续种草,蚂蚱的粪便被留下来当肥料,这样草长得更加茂盛。”

说完老王拿起地上的蚂蚱粪便,搓成了一些浅绿色的粉末:“蚂蚱吃的是草,粪便加工一下可以当成养草的肥料,这样不浪费。”

老王还拿出自己平时给蚂蚱搬家的网给记者看,这与平时渔捞鱼的网差不多,就是更深一些,靠近网口的位置比较窄,这样蚂蚱装进去后不容易飞出来 。

据了解,一对蚂蚱一次能产下三四百个卵,按照这个速度,老王根本不发愁自己没有虫苗补充卖出去的部分,反而得仔细观察各个大棚,万一哪个大棚里的蚂蚱特别多,就会自相残杀。

由于蚂蚱不吃药也不肯吃饲料,长得很慢,“这一个大棚三个月下来能产一百多斤蚂蚱,一百多只蚂蚱才一斤沉,这属于环保养殖,让它们自己慢慢长,长成啥样就啥样。”

老王在没有养蚂蚱的那个帐篷里面,种了黑米草,棚子外面还种了很多草,他说这些蚂蚱一天得吃200多斤草。

记者看到很多蚂蚱待在纱网上面,老王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生长过程中它们必须蜕皮,一种是一公一母两只蚂蚱正在交配,第三种情况,就是蚂蚱饿了。

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他和爱人感觉越来越忙不过来了。“俗话说‘一亩蚂蚱三亩草\’,原来蚂蚱少,草多,现在我们感觉草不大够吃,所以包了邻居的地来养草。我一天要喂三次,凌晨五点就得起床割草,午后和傍晚再各喂一次,要不这些小家伙饿了,大的会吃小,那就麻烦了。”

“养这么多蚂蚱,对我们两个四十多岁的人来说真是有些困难,尤其到了夏天,我早晨刚刚喂完这边棚子里的蚂蚱,走到那边的棚子,这边的草就被吃完了,蚂蚱飞到纱网‘说\’饿了。”

C 为啥养

见研究生养蚂蚱,自己心动了

为什么要养蚂蚱?“谁不想发家致富,当初我为了赚钱走了不少弯路。”老王说着自己的经历,他最早收过废品,不仅没赚到钱,还赔了不少,后来跟周围的村民一起出去打工,可是靠打工赚不了几个钱,不如自己干。

记者在大王家村转了转,村里的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村民也就种点粮食作物,有的养鸡、养猪,很少有养昆虫的。

老王在打工时,看到有媒体报道河北有位研究生毕业回家养蚂蚱赚了钱,他心动了 ,心想这么高的学历都能回家养蚂蚱,自己也可以试试,这肯定是个不错的行当。

为了学习养蚂蚱,老王没少跑出去学习,河北也去过,高密也去过,第一批虫苗就是从高密买过来的,“他们教给我不少知识,再加上养蚂蚱不是很复杂,记住基本的东西就可以了,所以我在那边待了几天就学得差不多了,回来自己多注意研究一下就行了。”平日里为了多学点知识,老王还专门买了台电脑,在家里上网研究养蚂蚱的一些窍门,看看外地养殖户都是怎么做的。

D 怕什么 

怕闹蝗灾,也怕鸟来尝鲜

老王虽然是住在村里的养殖户,但是也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对平时的一些小细节十分重视。刚开始养的时候,他也是到外地“取经”,后来就在家看一些电视上与农业有关的节目,在养殖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对原来的一些小细节进行升级。后来直接找人在院子里面安装了摄像头用于监控,在卧室里面的电脑上就可以看到各个帐篷的情况。

“这蚂蚱看上去虽然比较好养,但是如果很多小细节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出现意外。有一次我看电视上说,有一个养殖户原来给纱窗封口是用的金属拉链,但是时间长久了之后就很容易生锈,结果那人使劲一扯就把纱窗撕破了,造成了一次很大的蝗灾,附近地里种的东西都被蚂蚱吃没了。从那以后我把封口处的金属拉链换成了那种胶布粘的,这样基本不会受潮,而且还更加方便,喂草的时候稍微撕个小口把草放进去就行了。”

原本老王家的院子里面是没有监控的,但是现在夏天到了,天越来越热,“找茬”的鸟儿越来越多,整天在地里面看着也十分消耗体力,不得不装上摄像头,这样喂完草之后,坐在家里就能看到院子里面的情况,有啥意外在屋子里面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也可以节省一些精力,也是为了防止个别人使坏故意把纱网割破。

在帐篷外面的地上,还有一张篷布,老王说这个篷布不仅仅是为了在天冷的时候给蚂蚱保温的,更重要的作用是防雨和防止飞机洒药。除此之外,还要防止路过的鸟儿看到这样的美味之后过来“尝鲜”。

“蚂蚱对空气湿度和农药都很敏感,所以我现在也是一点都不敢怠慢。我每天睡觉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看天气预报,看第二天的气温和天气状况,天气只要稍微变湿一些就要盖上篷布,如果雨点滴到地上的话,很多幼虫就会被雨水憋死。

“现在为了灭一些害虫,经常有飞机往地里面洒农药,这才是最要命的。有一次我看网上说,有一个蚂蚱养殖户就是因为飞机洒农药时没有及时做好准备,结果养的蚂蚱几乎全死了,从那以后我对这事十分警觉,尽量确保万无一失。”

蚂蚱不仅仅是很多人喜欢吃的“佳品”,在很多鸟儿的眼里面也是“美味”,为了不让鸟儿过来“尝鲜”,记者看到老王在每个帐篷的旁边都放了两根杆子,并且在杆子上绑上一个反光镜用来驱鸟,老王说:“这帐篷的网虽然很结实,但是肯定也扛不住天天有鸟儿来这里啄,万一啄破了,这周围邻居们种的菜和庄稼估计会全部遭殃,近二十万只蚂蚱放出去,肯定是‘所到之处,片甲不留\’。”

E 卖给谁

往酒店送,30元一斤

虽然养殖的蚂蚱算不上高产,但到了成熟的季节,还是能有上千斤的产量,至于这些蚂蚱的销路,老王一直没有个固定的渠道,“一般我都是往饭店里送,但是要的不多,一般一个饭店也就只能要几斤,我就多送几家,偶尔也有贩子来我这儿收,但他们给的价格太低,我都不卖给他们。”

听老王介绍,一般一斤蚂蚱卖给酒店能卖到三十块钱一斤,一斤蚂蚱在酒店里可以做成两盘菜,一盘菜就得三十多块钱。很多商贩来收也就给到二十五块钱一斤,有时候价格比这更低。

当说到有没有哪儿能专门加工蚂蚱的,老王表示已盼了很久,“这哪有啊,这边就我一户养蚂蚱的,我还打听到胶州北面有几户,养这个的人也不是特别多,我真希望周围能有加工厂,这样我们以后也不愁没处卖了。”

说到蚂蚱可以深加工,老王也有自己的想法,“前些日子也有镇上的人联系我,但不知道是什么计划,像这种特色的养殖,还是值得推广的,如果上面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规模还能做得更大,这蚂蚱养得多了,就可以做成特色农家宴,肯定会有很多人周末想来玩玩,中午再来个蚂蚱特色菜尝尝。”

记者粗略算了算,老王一年能挣七八万元,如今老王早已不满足于这十几个大棚了,他打算明年把邻居的几片地也承包下来,以后规模做大了,再雇几个人来帮着一起干。

F 为啥吃

菜名吉利,蛋白质含量高

蚂蚱作为一种“野味”,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老王告诉记者:“这蚂蚱和咱们平时在外面见的那种不太一样,这种名叫东亚飞蝗,是专门人工养殖的品种,野外抓的那种绿色蚂蚱,不少人吃了会过敏,很容易出问题,但我们养的这种不会出现吃了过敏的问题。”

这种蚂蚱做成菜后,还有特别吉利的名字,叫“飞蝗腾达”、“油炸飞蝗”,“就冲这个名字,你也得来一盘,许多地方都是专门点这个菜图个吉利,而且蚂蚱炸出来后颜色是金黄色的,看着就很诱人。”

老王专门从大棚里抓来一小盆,都是活的,用热水一烫,然后放进油锅里炸出来,看上去确实黄灿灿的很诱人,放在口中也很脆,蘸上酱料更加美味,让人有再来一盘的想法。“现在还没到蚂蚱上市的时候,有些人来买,我便劝他们,现在的蚂蚱肚子里没有籽,吃起来也就是一层皮。”老王告诉记者。

虽然蝗虫在许多地区是庄稼的头号杀手,但作为养殖的品种,不仅有高蛋白质和低胆固醇、低热量等特点,还能治疗很多疾病。部分人食用蚂蚱会出现过敏现象,医生也建议吃蚂蚱要适量,尤其有过过敏经历的人,遇到用蚂蚱做的食品应慎重 。文/图 记者 刘金德 潘立超(A6~A7版图文版权所有,未经信报允许不得转载)

新闻推荐

流亭人胡峄阳是传说中的青岛神仙“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就是他说的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是青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他就是即墨县流亭人(今城阳流亭)胡峄阳。在当地老百姓眼中,他既...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以前人见人打,如今成桌上营养菜,一盘“飞蝗腾达”能卖30多元胶州老王养了近20万只,它们只吃草不吃饲料就怕蚂蚱跑了,会闹蝗灾)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