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 田兆运 谢波
截至21日17时7分,3名中国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已驻留整整3天。3日“天宫”生活,航天员实现了任务中的6个“第一次”,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第一张“天宫全家福”
【镜头】18日17时许,景海鹏、刘旺、刘洋依次“游”进了天宫一号。
首位“访客”景海鹏对着摄像头轻松地挥了挥手,而后轻轻拽了一下身后的刘旺,将他拉到身旁。羽毛一样轻盈的刘洋,在两名队友的协助转身面向摄像头。长期的共同训练,让三人的每一个动作都配合得十分默契。
挥手。微笑。厦门测控站上方,3位航天员第一次在中国的空间实验室留下了“全家福”。
【解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这次任务是第一次实施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首次实现地面向在轨飞行器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与补给。同时,任务将首次考核天宫一号支持保障航天员工作生活的能力,全面考核组合体环境控制与稳定运行功能和性能。
第一次接收地面邮件
【镜头】19日15时46分,神舟九号航天员飞行乘组成功接收来自祖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首次开展的天地电子邮件传输试验获得成功。
北京飞控中心按计划将精心选编的包括图片、文档、视频在内的数据包,通过专用的软硬件平台向天宫一号发送。
据介绍,航天员19日共收到5封邮件,包括一幅鲜花图、一幅五星红旗图、一幅风景图片等,以及约10秒长的动物视频。
【解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设计师李剑:与发送遥控指令不同,邮件发送更方便、更灵活。通过这种方式,航天员不但能随时与家属通信,收取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还能接收地面传送的指导性视频、飞行计划。
第一次天地双向视频通话
【镜头】19日18时50分,地面与航天员双向视频通话试验正在北京飞控中心大厅进行。
“神舟九号报告,飞行乘组在天宫生活得非常好,工作很顺利。请大家放心。”同时,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上清晰显现着航天员乘组集体挥手的画面。
【解读】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天地通信系统负责人贾文军:双向可视通话,是这次天地通信系统最大的亮点,是从无到有的一个突破。另一个突破是实现了“多舱通话”。不论航天员是在实验舱还是在返回舱、轨道舱,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分别实现与地面的沟通对话。
第一次太空娱乐
【镜头】19日晚,3名航天员体验了失重状态下的美妙生活。
刘旺摆弄着手里的物品,让它在面前打了四五个转。
刘洋随后出现在镜头中,手里拿着一个巴掌大小的卡通熊猫玩具,看上去特别可爱。刘旺伸手将熊猫玩具拿了过来,冲着镜头展示。但刘旺手一松,“熊猫”又飘了起来。
【解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失重状态虽然给航天员生活带来很多有趣的体验,但微重力的太空环境也十分考验航天员的健康。航天员将利用企鹅服、套袋等锻炼装置,在太空开展主动锻炼,对抗骨丢失、肌肉萎缩等情况。
第一次体验“太空自行车”
【镜头】20日中午,刘洋穿上了天蓝色的短袖运动服、深蓝色短裤,在刘旺和景海鹏的帮助下,蹬起了“太空自行车”——这是特意为航天员锻炼所准备的自行车功量计。
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使用自行车功量计。
【解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李莹辉:“太空自行车”可以使航天员展开自主锻炼,对抗太空微重力环境对健康产生的影响。
女航天员第一次值夜班
【镜头】20日22时,刘洋做好准备,开始了“天宫”生活的第一次夜班。
21日一早,景海鹏和刘旺早早起床接替战友。几个小时的休息后,从睡梦中醒来的刘洋用毛巾仔细地擦了脸和头发,开始了“天宫”生活的新一天。
据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邓一兵介绍,3名航天员从18日23时开始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每天8时至20时为工作时间,安排交接班,一日三餐,轮流值班。每天工作约8小时、睡眠约8小时、生活照料约6小时、个人休闲等约2小时。
【解读】航天员系统总体室主任刘伟波:天宫一号每一个半小时就绕地球飞行一圈,航天员每90分钟就经历一昼夜。在昼夜更替频繁的太空按天地同步原则安排任务,白天工作,夜晚以休息为主,有助于航天员保持健康。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
新闻推荐
陕西米脂县近日举行事业单位招录笔试,笔试试卷全部100道客观试题竟与一本辅导教材雷同。出现“低级错误”的原因居然是出题被“层层转包”,组织此次考试的“米脂县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领导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