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
整合食品标准须破除部门主义
日前,卫生部等8部门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我国将全面清理整合现行食品标准,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相关标准的整合和废止工作。2015年底前,制定、修订肉类、酒类、植物油、调味品、婴幼儿食品、乳品、水产品、饮料等主要大类食品产品安全标准。
观点:“十二五”期间要想实现食品标准统一,关键是破除各种部门“利己主义”,树立“公共利益至上”的意识。破除“利己主义”,不是说让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主要企业主动放弃利己思想,而是要由独立的机构来担当食品标准整合与废止、制定与修订的组织工作。只有让企业代表、政府代表、消费者代表同时参与食品标准的整合工作,才能避免标准向某一方面倾斜。我们要意识到,食品标准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食品管理的“良心”,各方应该高度重视。
广州日报:
城市排行榜排的不是幸福是生意
16日发布的“2012中国35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显示,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主观)指数为50.88。(6月17日《中国证券报》)
观点:中国的城市排行榜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我们究竟有多少个城市排行榜。众多的城市排行榜不断出现,这其实是双方需要的一单生意。一方面,有人需要这些排行榜以彰显政绩,作为升官的资本;另一方面,这些排行榜的发布者也可以为自己获得政治和经济利益。不捞钱,人家吃什么?
华西都市报:
公共资源分配当参照需求强度
6月16日,北京市首批试点的2000辆公共自行车分别在东城、朝阳两区投入使用。租车1小时内免费,之后每小时收费1元,每日累计收费不超过10元。目前,由于初期运营阶段车辆投入有限,负责公租自行车的两家运营商表示,试运营阶段办卡者需持有北京市二代居民身份证,随着车辆投放的增多,覆盖面也会逐步扩大至外地人士。
观点:将一种新增“资源”,以“户口”而非“需求强度”为标准,选择性分配,有何必要性和合理性可言?在北京,公共自行车可算是稀缺资源, “让北京市民先骑上公共自行车”,无论技巧层面,抑或价值伦理,都令观者不解甚至反感。恰如批评者所提醒的,北京市民因其生活的稳定性,早已在代步方面形成了固定偏好和成熟的解决方案。无视现实,仍让该群体首先享受公共自行车之便,一方面会酝酿不佳的观感、不善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将一项新策衍生的正效应,降到了最低。因而,必须厘清,公共资源分配,依据应是“需求强度”,而不是简单的户籍基础上的“一刀切”。
中国青年报:
肉菜追溯体系打造安全菜篮子
6月15日中国广播网报道,本周是食品安全周,安徽肉菜追溯体系即将试点。到明年,将建成所有大型肉菜批发市场、机械化屠宰厂、标准化菜市场、大中型超市和团体消费单位全覆盖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市民可以根据条形码,通过手机和网络等方式在试点的菜市场、超市等追溯购买的肉菜来源。消费将会更加放心、安心。
观点:有了这种追溯体系,谁是生产者,谁是二次加工者,通过什么通道运送,与安全有关的各种信息都得到了真实和原始记录。这不仅是一次简单记录,也等于将食品安全责任人、监护人,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延伸拓展到生产领域、终端领域,延伸到每位生产者和销售者身上。一旦出了问题,谁都“跑不掉”。
珠江晚报:
170人能扛起20万违规公车责任?
14日,中央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在京召开全国党政机关违规公务用车处置工作会议。据悉,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一年来,全国共清理出违规公务用车19.96万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70人。
观点:170人扛20万,一人可扛1000多辆,这哪是处分了,分明是放纵嘛。三公消费过大,一直是民怨不已,而公车改革,也喊了若干年,现在的结果怎么样呢?虽然方案五花八门,但效果堪忧。仅从这个不痛不痒的处理结果来看,就知道所谓的公车改革,是什么样的境遇了。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李宣良田兆运王玉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1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神九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和神八对接的四个不同点。——飞船手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