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会精神孤独,老人更多时候希望子女们多听听自己的唠叨。核心提示
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毕淑敏《回家去问妈妈》
六人行必有一老年轻人养老压力大增
山东省老年学学会的副会长陈志军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1950~1960年这十年的时间,是我国的生育高峰,以山东省为例,这十年间每年新出生人口数达到100万以上,1964年的新生人口总数更是达到了180万之多。“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每年都要增加80万老年人。”而与之相对的是,这一批出生在人口生育高峰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结婚生子,他们这一批人最多,却赶上了计划生育开始实施。
现在他们都是老年人了,但是他们只有一个孩子,所以说现在社会的老龄化现象正在加剧。”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孝文化促进会的特约专家骆成烈的比喻更是形象:如果说上世纪末是十人行必有一老的话,那么从2010年开始,山东省的情况是六人行必有一老,等到了2035年,会出现三人行必有一老的情况。”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大部分作为独生子女的80后们,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面对“421”式的家庭环境:即夫妻二人要照料双方的四名老人,同时还要抚养一个孩子。
“这是一种很不协调的发展,一方面是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一方面则是赡养者人数的骤减。
这种不对等的人口结构,势必会给未来十年的养老带来各种问题。”陈志军表示:所以说现在社会上压力最大的,就是80后这批人,他们一方面要应对高房价 、高物价,另一方面还得养老 、养家。”
养老,真不是钱的事儿
“其实对于养老这个话题,是一个大话题。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近年来的数据统计,我们可能会发现,钱,或者说物质,真的不是养老问题的根源。换言之,养老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山东省老年学会理事张学强告诉记者说。
3月10日,张学强去电影院看了《桃姐》,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他感慨颇多,而其中关于养老院那位一直闹着回乡下的老婆婆,更是让张学强心里不是滋味:其实看到那位老婆婆一脸的茫然,真的让我很有感触。”2008年,张学强和山东省老龄委的同事们一起,做了一个关于全省范围内城乡老年人的数据调查,这次调查总共随机抽取了5400多位老人,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我们的数据也很有意思,97%的受访老人表示,自己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够解决温饱,也就是能吃饱穿暖就足够了。”张学强对记者说,真正的问题来源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大部分受访的老年人都谈到了这样一个话题,那就是精神上的慰藉。”在张学强看来,养老这个问题,只是依靠政府的拨款是无法解决的: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政府能给老人养老送终,能建立起养老院,但是如何让老年人有一个精神慰藉?这不是钱的事儿,而是人的事儿。”
和妈妈之间,还存在多少盲点?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在散文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她去敦煌旅游,回到家里跟母亲谈起戈壁滩的风景,谈起安西的美景与感动,激动之处,这位作家向母亲骄傲地宣称:除了我,咱们家谁也没有到过那里!”但是母亲的话很快就打碎了毕淑敏的骄傲,母亲淡淡地说: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怀抱着你,走过安西。”这让生在新疆,长在北京的毕淑敏,顿时无语。因为在毕淑敏的记忆里,她从没听母亲谈起过这些往事,而母亲的话更让毕淑敏汗颜: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情,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啰嗦。”毕淑敏后来表示,她一直在倾听母亲的描述,这才知道幼年时自己曾给母亲带来过怎样的艰辛,也是在这一刻,她才明白,她与最亲近的母亲之间,还存在着无数的盲点。
也正因为如此,她才写出了散文《回家去问妈妈》。
这并不是特例,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曾不止一次听母亲或父亲 唠叨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每当这个时候,大部分人会选择拒绝倾听,因为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过这些故事。还是那两个熟悉的人,还是那熟悉的情节,我们,厌倦了父母的回忆。
倾听,是最基本的尊重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这似乎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几乎每一个步入老龄的人,都会变得话多起来,尤其是跟儿女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话题更多的是集中在儿女们小时候的故事上,或者是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上。这种不厌其烦的“话唠”式的聊天,几乎是每一个老年人的通病。
“其实很多老人都喜欢唠叨,喜欢怀旧,喜欢回忆。”77岁的骆成烈告诉记者,他母亲今年已经104岁了,每个月他回济宁探望母亲,老人家都会跟他聊起他小时候的故事:“我说句实话,我的耳朵都磨起茧子来了,很多话我妈开个头,我就能知道尾。”但是骆成烈依然保持着一种倾听的态度:“我觉得年轻人也要这样,不要觉得父母唠叨,其实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对老人的尊重。”“其实从老人的角度来看,喜欢唠叨是一种必然。”张学强表示,当人进入到老年阶段之后,他们实际上是在经历一个“失去期”:“失去父母,失去朋友,失去兄弟姐妹,失去工作,甚至连正常的行动能力也会慢慢失去。”这也使得老年人产生了一种失落感: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父母,在你小时候,他是一个强势者,保护者,而你是一个弱势者,是被保护者。当你的父母逐渐老去,你逐渐成长起来之后,这种强弱就会易位,他的失落感肯定会有,而且他肯定会想起以前,自己是如何保护你的,照顾你的。因此老年人会怀旧,会唠叨。”而与之相对的是,当父母老去的时候,孩子们逐渐地成为大人,他们学习能力强,视野开阔,渴望独立:这个时候,他是最不喜欢听父母唠叨他小时候的事情了。这也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膜会越来越多。所以说年轻人不要嫌父母唠叨,你去倾听,哪怕只是做做样子,就会让老人心里很欣慰,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因此会得到一种满足感。这也是最起码的孝顺和尊重。”
“父母在,不远游”的背后
说起80后的压力,除了赡养父母,还有工作事业上的压力,如今不少独生子女大学毕业后,都要背井离乡外出打拼,而他们的父母则在老家,时刻挂念着自己的孩子。
“其实留守父母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关注。”骆成烈向记者表示:“从2000年开始,类似的留守父母就逐渐多了,比如说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国外念书,或者是孩子去大城市打拼,父母在小城市里生活。
另外农村里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老人也因此成了留守老人。”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类似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独生子女逐渐成年,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喜欢出去打拼,实现自己的价值。”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抛开养老话题的社会矛盾不谈,单是这种亲情矛盾,似乎也将成为未来养老的一大难题。
对此,骆成烈却抱着一种乐观的心态:“老人都会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叫做游必有方。”所谓的“游必有方”,是指如果要远离家乡父母的话,必须要先做好准备。“其实关于这个‘方 ’字何解,一直以来有争议,有人说,这个方是方向;也有人说,这个方是方法。但是如果我们从现代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方 ’是一种综合体。”在骆成烈看来,这个方既是方向,去向,也是一种方式:“孩子出去工作,远离父母,不是不可以,但是要给父母时常打个电话,告诉他们自己的近况,同时,还要想办法安排一下,自己走了之后,谁来照顾父母。所以我觉得,这个方,是一个综合体。”张学强对此也持肯定态度:“其实儿行千里母担忧,所谓的游必有方,就是针对这个父母担忧来的。古时候通讯不便,孩子去外地工作,可能一年半载也来不了一封信,如今别说去外地,就是去了国外,一个电话打过来,就能让父母放心。”
新闻推荐
本科提前批录取工作结束 362所区内外院校共录取广西新生1.04万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