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动荡年代,民歌者是各地区劳军慰民、鼓舞斗志的文工团;和平年代,他们是传达严谨、统一的主流价值观的国家形象。尽管他们身在体制内文艺团体从艺和服役,但是无论是以军人形象出现,还是以普通百姓身份演绎文艺作品,都在影响着中国人的视听生活,一种区别于商业化社会流行歌曲的“流行歌曲”由此而生。这是中国民歌的社会功能,并且诞生了王昆、谷建芬、金铁霖等名导名师。
生于红旗下的“新民歌”不是一个狭义的
概念,稍远一点可以追溯到《血染的风采》、《望星空》、《军港之夜》、《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再远一点就是《我的祖国》、《在北京
的金山上》,郭兰英、才旦卓玛、胡松华等,更远一点就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郑律成、冼星海……从唱法、唱腔、装扮、评价体系举办的“青歌赛”和各大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歌审美体系的延续。
上世纪90年代迄今,中国文艺领域市场化浪潮此起彼伏,生长在红旗下的文艺团体也吸收了很多具有商业号召力的明星,新民歌在吸收西洋唱法、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良,歌者们也从严肃、严谨、严格的“三严”大规模向亲民、亲切、亲和的“三亲”靠拢。也许,未来的改变还会更多。
(内陆飞鱼)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