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些沉重的名字一一念出
事件:7月26日晚,北京“7·21”暴雨已查实的66名遇难者名单公布。央视新闻节目中,当听到一袭白衣的主持人以沉稳舒缓的语气,逐一读出遇难者名字时,罕见的报道方式令电视机前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次日,我们又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这66位普通人的姓名。
《人民日报》
公布遇难者名单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观点:66个遇难者的名字,他们的身份年龄、遇难情形,被详细公布出来,被无数陌生人一一念出声来,此刻,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重量,是灾难的痛苦,也是一次极其可贵的进步。虽然,我们还不习惯把那些遇难者的名单公布出来,那些在矿难中、火灾中、地震中、车祸中逝去的生命,还只能是数字。但汶川地震后,我们的国旗已经为遇难者而降;那么,北京“7·21”灾害的这份遇难者详细名单,能否也开启一个示范,让“公布遇难者名单”从此成为“以人为本”的实践典范,更成为政府的一种责任与义务。
《南方都市报》
念出他们的名字是
对伤亡国民的忠实与尊重
观点:伤到人没有,伤了多少,伤情如何,不幸罹难的那些同胞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这是最简单的知情诉求,却也是最关键的政府信息公开职责。活着的人们,有义务给出这个数字,确切的数目和姓名。于此沉重的责任而言,国民与政府,或有分工,却目标一致,尤其是后者,在公民让渡权力才得以存在的前提之下,所需要做的,不仅是灾难面前强有力的救援行动,更应是对伤亡国民的忠实与尊重。
公众对伤亡数字与完整名单的知情应予尊重,不仅伤亡人数不是“敏感话题”,对每一个逝者曾经存在过的点滴追念,都会让公共空间平添温情。逝者已矣,准确无误地逐一念出他们的名字,不是为了忘却的怀念,而是为了铭刻的记取。
《新京报》
读出遇难者名字也是一种纪念
观点:遇难者名字不止要出现在电视报纸上,人们也期待,能在新闻发布会上听到这些名字,在哀悼仪式上听到这些名字,在一次次教训总结中听到这些名字。
公布遇难者的名字,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这就意味着,遇难者不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名字。他们的生命虽然因为灾害逝去,但是每次我们读出他们的名字,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曾经的心跳,也能感受到这个城市最珍贵的感情。为遇难者默哀,是这样的一种仪式,公布和宣读遇难者的名单,也是如此,是我们宣示尊重生命的一种仪式。
新闻推荐
北京时间7月31日,2012年伦敦奥运会跳水比赛继续进行,在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中,中国组合陈若琳/汪皓表现出色,以总成绩368.40分获得金牌,中国队实现在这个项目上的四连冠,这是双人项目设项以来的首个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