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光耀 本报记者 江潇
教育公平是一切社会公平的基础。为实现从初步均衡到基本均衡,再到优质均衡的跨越,西区举全区之力,不懈追求,全新的教育大均衡格局正浮出水面。
优化布局 发展硬件设施
改善办学条件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西区通过加大教育投入,首先实现教育硬件均衡。
7月17日,走进格里坪镇中小学,绿树如荫、景色怡人,教学区、运动区错落有致。在这座占地面积32222平方米,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不论是教学设施设备,还是师资力量等条件,都与主城区学校相差无几。建设格里坪镇中小学,西区共投入了578万元,而这只是西区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这样的变化在西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011年,在位于河门口的市第二十小学内,一个总投资670.5万元、占地15900平方米、可容纳600名学生就读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新校舍内,计算机多媒体教室、音乐美术室、图书阅览室、自然实验室等一应俱全。
近年来,西区加大校安工程建设,共实施投资项目71个,建筑面积84619平方米,完成投资5175万元。今年,总投资579.8万元的西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体工程已验收合格,目前正准备投入使用。
互动交流 校校有优秀师资
实现教育均衡,仅靠建“大楼”改善办学条件还远远不够,在新建的“大楼”里,还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多年来,西区坚持专业化发展战略,把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当成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通过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等措施,基本实现了师资的均衡配置。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这几年,西区每年面向社会公招教师50名左右,基本配齐了学科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到主城区学校学习锻炼,让我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位于宝鼎山上的市三十四小老师袁珍,谈起自己进城交流任教的感受时如是说。西区有农村学校2所,另有7个办学点。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成为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西区建成了覆盖全区的教育信息网络,实现了区属中小学“校校通”。实施教师合理流动管理办法,建立了教师内部流动机制和城乡教师交流轮换制度,2006年以来,到边远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支教的优秀骨干教师达250余人次。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位于主城区的十八小教师刘丽到格里坪镇中小学竹林坡办学点支教期间,通过互相听课、经验交流等形式,实现了教学双赢。竹林坡办学点的钟世卫老师心怀感激地说:“支教老师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好的教育方法,这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
人文关怀 共享教育大“蛋糕”
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是要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平等地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近年来,西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入学,坚持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认真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如果片区内学校招生人数已满,则根据生源情况,由区教育局统一安排调剂到片区外就近的学校入学。
“外来务工人员为西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心怀感激。在这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西区当地的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市三十一中小学校长汤兴文说。
对特殊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近年来,西区实施特殊儿童免费义务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以提升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特殊儿童自愿进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入学率达100%。
回顾西区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之路,西区教育局局长邹渝感慨地说:“我们就是要建设让人民满意、学生喜欢的学校,建设更多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学校,让西区两万学子都能就近接受优质的教育,让祖国的每一朵小花都能在阳光下尽情绽放。”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近日,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发出通知,要求组织动员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抗洪救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主战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