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中外的上海外滩,历经近10年的修缮,目前已接近尾声。外滩的修缮,大至整体样貌,小到一个角落,从材料到颜色,无不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做得如此到家,比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毫不逊色。难怪社会上外滩申遗的呼声再起。出人意料的是,上海有关方面的表态仍相当“冷淡”:短期内暂不考虑申遗。但“不管外滩申遗与否,我们都有信心保护好一个原汁原味的外滩。”
比较而言,外滩和它的主人的确有些“另类”。偌大个中国,这些年来有哪个地方不想尽百计千方,挤入各种遗产保护的“名单”、“名录”?又有哪个地方面对十拿九稳的申遗成功机会而依然从容淡定?就在我们说话的当下,正在申遗的路上穷追猛赶的,不知凡几!
设立遗产保护名录的初衷是更有效的保护遗产,积极申遗也意味着积极保护,可是实际情况完全相反。很多地方一旦申遗到手,就片面地搞开发,游客人数屡屡刷新,门票价格新高不停,景区内“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人眼花缭乱,遗产保护单位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生意场。申遗当初信誓旦旦许下的保护诺言,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
这一幕幕会不会在申遗成功后的外滩重演?精明且务实的上海人同样具备足够的先见之明。他们的逻辑,务实得不由你不佩服:申遗无非为了保护,我现在不是保护得无可挑剔吗?
上海人的“另类”,在于出发点的不同。人家都是醉翁之意,目的在于年末财政报表上亮丽的数字。他们则着眼于遗产保护,申不申遗,全看是否有利于将一个美轮美奂的外滩保护传承下来。
当然,保护的最终目的还是利用。但从长远看,从科学发展的观点看,上海人是在一步步向目标迈进,而另外的一些地方,却是南辕北辙,他们将要尝到的苦果,就在前面不远处。
这些年,我们吃了太多太多功利的亏。无论什么东西,只要没有和真金白银联系起来,我们都会失去兴趣;只要不是立竿见影——见钱的影,我们就视之为傻瓜才会干的事。功利,把我们的胸怀、眼光变得格外狭隘、短浅。
当此之时,以精明著称的上海人,从容置身申遗热潮之外,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认识申遗的新坐标,也为我们送来了一副难得的清醒剂。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记者
于文静)农产品会展活动是促进农产品贸易、培育壮大农业品牌、推动区域合作交流的平台。今后农业部将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