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日 星期天 晴
今天中午,我从村委回学校途中,一个大叔叫住了我。他说:“我叫梁达珍,我家制作的渔网销售遇到了困难,你能不能帮想想办法?要不,你去我家看看吧?”
到了梁大叔家,只见他家的几个房间里分别堆满了渔网的半成品、成品和制作渔网的材料。梁大叔告诉我,他今年66岁,原来一直在南宁制作渔网销售,且销路很不错。但为了带领村民致富,也为了照看家里的房子等,去年年底,他毅然回到了村里。
据了解,梁大叔的渔网有四种规格,批发价分别是11元、6.5元、4元、2.5元,主要销往广东,村民每加工一个分别可获加工费1元、0.6元、0.4元、0.25元。销售旺季的时候,有20多名村民帮着他加工渔网。现在,由于销路不畅,帮他加工渔网的村民只剩下不到10人。梁大叔说,由于他不会说普通话,所以主要销往广东等白话地区,开拓别的销路相当困难,现在在村里就更加不方便了,希望我能帮想想办法。
在农村,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等销售难是个普遍的问题,原因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原因,还有其他信息不灵、道路不通等方面的原因,这也是困扰农民致富的一大难题。我想,如果有中介商介入,不但可以帮助农民解决难题,也可以从中获得商机。(作者系贫困村藤县岭景镇南荣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兼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新闻推荐
———北大教授提议“男孩比女孩晚入学”引发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