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亦师亦友,一个庄重与情谊并存的词汇。这个词语,曾在无数学生的记忆中出现。那些年的记忆中,有同学怀揣着线装书匆匆穿梭在校园里;有老师在课堂上或铿锵有力,或满怀激情,或简洁明快的讲课声。马嘶的《燕园师友记》以其作为学生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近代以来著名学者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后辈的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亦或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燕园,当时被大家称之为精神家园,在那里,学者们白天历经授课,晚上著书立说,这种图景在《燕园师友记》中历历在目。
作者马嘶是北京大学55级的学生,拥有着当时中国最好的老师,享受着老师们带来的文化大餐。在书中,我们看到穿着一身半旧的灰布中山装,走路时腰背略显弯曲,但却不失其魁梧身躯的金岳霖先生;我们看到说着一口浓重东北腔,时不时用手搔抓头上那二寸长的华发,举止粗犷,平凡朴实的杨晦先生;我们还看到有着微胖体型,脸色红润,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总是笑眯眯的冯至先生。《燕园师友记》这本书的诞生,从标题到内容,读来都令人动容。这本书不仅是马嘶个人写作的一个成果,是代表中国学人精神的一个缩影,更是当时中国一种社会思潮的体现。
从学校毕业,远离了校园、离别了老师和同学,每个人的心境都是不同的。有些是以“逃离学校”的姿态,有些是以“依依不舍”的眷恋,有些是满怀“大干一场、舞动青春”的激情,凡此种种,都夹杂在不同的人群中。在我看来,学校好比一个大鱼缸,里面的水清澈透明,鱼可以悠然自在,不用担心没有吃的。而大鱼缸之外的世界,则有如开阔无边的江河湖海,大鱼吃小鱼、鱼龙混杂。学生离开学校,如同斗鱼离开了大鱼缸,必定觉得鱼缸之外的世界真是美妙多姿。可在离开学校若干年之后,他们又发现,学校有着社会熔炉所不具备的优点,这种优点就是给人以踏实和安心感,栖身校园,悠然自得,享受象牙塔的静谧、教室中的书声、图书馆的书香。
《燕园师友记》是为一个燕园的师友而写,也是为所有的学校和老师而写,更是为整个中国而写,作者马嘶在书中所叙述的发生于燕园和老师们身上的回忆,只是沧海一粟,但却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燕园时代的老师及其所体现出的气质精神。在那个年代里,中国各地发生的故事,都不会比燕园少,只是那些故事随着一代代人沉默离世,也飘散于风中,像落叶一样,萧萧下。
《燕园师友记》的出版,引起过不小的反响,但这种影响,也多局限于很小知识圈,北大的同学也未必闻识。那天在校园附近的旧书店里淘到此书之前,不知道它被遗弃了多久。之所以读完这本册子,是因为里面有我想要看到的已经逝去的图景。想来,每个人对如今的“校园沦陷”都耳闻目睹,甚至黯然泪下,但每个人似乎又都无计可施,无力感弥漫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和缝隙。那些年从校园中走出来的人,应该都要回校园看看。在校园,在那里,才能更好地读懂中国,也只有到了校园,才能发现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最大的伤痕在哪里。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记者
韩
洁
徐
蕊)
记者24日从财政部获悉,通过追加补助资金,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免费教科书资金134.4亿元,全国约1.3亿名农村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