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距学校只有近千米,但这个桌子让汪子旗的外婆气喘吁吁。
一名家长载着课桌送孩子上学。
3岁小男孩汪良的母亲实在借不到课桌,只能将自家的茶几搬到教室。
9月1日,中小学传统的开学日。湖北麻城市顺河镇南岗村和长冲村的家长们早早起床,为孩子们的开学做着各种准备,其中最要紧的是找好要带到学校去的课桌。
“8月31日忙活了一晚,桌子总算是找到了。”就在开学的前一天,6岁女孩鲁思玲的书桌还没有着落,“急死人了,借了好几家亲戚才找来。”思玲的爸爸说,前两天孩子的书桌借不到,夫妻俩都没法踏实干活。
为孩子书桌发愁的不止思玲的父母,目前整个顺河镇有5000多名学生,开学前,约2000套的新课桌被分配到镇上的一所希望小学和中心小学,这意味着还有3000多个孩子仍要像父辈们那样自带课桌去上学。
1、父亲的课桌 20年后女儿接着用
8月31日傍晚,5岁的仲可馨正躺在堂屋的长木椅上看动画片,天色渐暗,爷爷仲克勤因放心不下,提前赶了回来,仲克勤说,孙女一岁时儿子媳妇就外出打工了,孙女只能靠他与老伴来带。孙女的课桌虽然早已解决,但仲克勤对孙女一脸愧疚。里屋内,一张布满蜘蛛网的课桌与孙女的身高太不匹配。
“我不想孩子以后跟我们一样没出息。”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对于儿子的课桌,仲克勤很是慷慨。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张课桌虽然已“老态龙钟”,但勉强还能使用。
仲克勤回忆,这套桌椅还是20年前儿子上小学时,仲克勤专门从林场买了两根木材,请来木匠,花了两天时间打的,光工钱就花了30多块,“那个时候桌椅的大小,都是按学校提供的尺寸来做。”
2、开学前一天 借到“水泥”课桌
9月1日早6时,居住在南岗村村尾平房内的一户人家已早早起床忙活起来。这一天是6岁的鲁思玲姐妹上学报到的日子。相对村里的其他小伙伴,姐妹俩算是幸运的,从出生起,父母一直待在村里,照顾着她们。
思玲的课桌被绑在妈妈的踏板车上还滴着水,这是昨晚父亲问了几里地,好不容易才从村大队部附近的村民家借来的。
这张与思玲齐肩的课桌整整比她的年龄长3倍,因一直放在主人家的后院,后来又被主人砌房时拿来搭台,虽然当晚被父亲里里外外洗了又洗,刷了又刷,但水泥已渗入桌面,根本无法清除干净。
当天思玲是第一个到学校报到的学生,即使对比着周围七八张已破旧不堪的课桌,思玲仍对自己的课桌不太满意。由于椅子太矮,思玲坐上去后刚好只能露出下巴。
3、校长借课桌 成开学头等大事
南岗村教学点就读的是学前班与一年级的学生,学生读二年级时就得去镇上的中心小学。
临近开学的几天,南岗村小学校长仲复海最忙,一部分学生家长打来电话,让帮忙找课桌,为此他已跑了整整两天时间。
“这些孩子的家长都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年迈的老人。”虽然每年为借课桌伤透脑筋,但仲复海总是一口应承下来。今年因为教室里还有几张学生课桌,放暑假后学生家长没有搬走,他心想着与家长商量,尽量将这些课桌留下来。虽然一再努力,但几乎没有村民愿意将课桌放在教室,仲复海十分无奈。学生们没有课桌,教学无从谈起,找课桌仍是他的头等难题。
4、奶奶扛桌子 孙女拿板凳去报到
“儿子媳妇都在外打工,我不操心咋办?”长冲村的汪奶奶提前做了准备,家里一大一小两个孩子的课桌老早就弄到了。
孙女汪涵今年6岁,已在村里的教学点读完了一年级,按照规定,二年级要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去读。因为离家太远,需寄宿在校,每周回来一次。汪涵一年级用的旧课桌现在留给3岁的弟弟汪子旗用,奶奶从亲戚家借来一张较新的给她。
记者看到,两张桌子不光新旧不同,个头也不一样。汪奶奶说,新桌子是亲戚家买的标准课桌,现在他家里孩子大了,没人用,她就借了回来。旧课桌是汪涵的爸爸上学的时候,家里找木匠给做的,“她爸爸用完了又给涵涵的堂哥用了几年,去年桌子又回到我们家,给涵涵用,她个子太小,我找人把桌子腿锯了一截。”
开学第一天8时30分,一切准备就绪。奶奶弯下腰,慢慢扛起二三十斤重的课桌,汪涵吃力地抱起板凳,皱着眉头和奶奶一起朝学校走去。
汪家距离村小不过千米远,一路上,汪子旗蹦蹦跳跳走在最前面,汪奶奶在中间每走几步就要大喘一口气,撑不住了,便将桌子放在地上休息一会,汪涵跟不上奶奶的步子,总是落在最后面。不到4分钟的路程,她们连歇了3次。
5、实在借不到 搬来茶几当课桌
记者随同汪奶奶来到村小教学点,进入教室,一股刺鼻的蚊香味儿直扑而来。原来教室的窗子没有玻璃,蚊虫太多,老师只得在一个教室里点上三四盘蚊香。
教室里共有9张课桌,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破旧。3岁小男孩汪良的母亲实在借不到课桌,便将自家的茶几搬到教室里给孩子用。相比之下,5岁的汪子怡要幸运得多,她在这里已经读了一年的学前班,因为这学期要来续读,课桌就一直放在教室里。子怡的父母都在广东东莞打工,汪爷爷和老伴在家里照顾她。
“这张桌子用了24年了,她姑姑、爸爸和叔叔都用过,木头做的,很结实。”汪爷爷说,当年子怡的爸爸读书的时候,村小还是一所完全小学,有六个年级和一个学前班,200多名学生,7位老师。虽然也是自备课桌,但课桌样子大小基本是相同的。那是因为学校每年在开学通知书上都会注明,要求家长为学生准备桌椅,“上面还告诉了桌椅的尺寸,都得按照那个标准来做。”
但从1996年开始,村里的学生越来越少,到了2008年,整个学校只剩下一年级,且还是和学前班在一起的复式班。学生少了,原来每家每户都有一套的桌椅被亲戚们借来转去,由于各村小桌椅标准不同,导致现在孩子们借来的桌子差异很大。
6、不背课桌的代价 私立学校读9年花掉十来万
在长冲村,不愿让孩子背着课桌去上学的家长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即送至麻城市内的私立中小学就读。不过在那里每年1~2万的高额学费,不是每个农村家庭都能负担得起。
14岁女孩汪晗算得上村里唯一的“个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被送到麻城市的一所私立小学读书,直至今年初中毕业,前后花费近11万元。
9月1日上午,汪晗的母亲余杏红将家里的茶几搬到教室里,给3岁的儿子当课桌,姐弟俩的读书待遇可谓“天壤之别”。余杏红说,丈夫汪安居曾在该小学当过两年老师和两年校长,后来迫于生活压力下海打工、从商。“他读书的时候成绩很好,但是家里穷,供不起,所以就把读书的希望都寄托在闺女身上,花再多的钱都要培养她。”
汪晗一年级在麻城市博达私立小学读书,每年花费1万元左右。小学毕业后,汪晗又被送到市内的华英中学,这是一所半公半私的学校,一年下来所有开销至少得1.5万元。照此计算,汪晗9年间共花费10.5万元。今年上半年,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汪晗没能按照父母的意愿考取麻城一中,而被市二中录取。
“知道成绩的那天,我跟她爸爸非常难受,为了培养她,我们花了那么多钱,送她去好学校。唉……”当着女儿的面,余杏红长叹了口气,她还说,如果汪晗在二中不努力,将来考不上二本以上的大学,就不打算继续供她读书了。“她弟弟才3岁,我们没那么大能力都送到私立学校读,先让他在村里念吧。”(据《长江商报》)
新闻推荐
北京时间9月6日下午,刘翔前往华山医院进行复诊,并拆除之前手术后留下的石膏。不过他目前还不能自己走路,右脚还是要进行∶固定。据透露,刘翔大概要再过一个半月,才可以摆脱拐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