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万兴
本报记者 杨波海
“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我深感咸阳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待深入,如对咸阳人班固《汉书》的研究还很不够。应充分利用高校人力和智力资源进行挖掘,在加强文献资料整理研究诠释的同时,进一步搞好地上、地下文物、遗址的研究。秦汉新城的建设,更需要这种研究和解读。” ——池万兴
从山区农家子弟到高校莘莘学子,从中学教师到大学教授、博导,从教研一线到走上大学领导岗位。这就是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待遇的池万兴教授的人生轨迹。天命之年的他一路走来,艰辛求索,以苦作舟,遨游学海,不仅取得了学界的丰硕成果,而且开辟了人生的美好胜景。
艰辛求学 知识改变命运
“如果不是恢复高考,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就没有出路。”10月26日,秋阳临窗,池万兴回顾他艰辛备至的求学经历和孜孜不倦的治学历程,不无感慨和欣慰。
1962年3月,池万兴出生于渭北山区一户农家。他从小体弱多病,受当教师的大哥的影响,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池万兴说:“之所以喜欢文科,就是觉得乡亲们总爱问历史地理方面的问题,并没有想到高考,甚至那时候都不知道高考。”
12岁那年,池万兴要背馍到15里外的水帘中学上初中,人小走不动,一趟走15里路感到吃力,他只有咬牙坚持追赶其他同学,不让自己掉队。吃的粗粮馍,一到冬天冻得像铁块一样,掰开泡进开水碗里,水凉了,馍块中间还未化开,没有菜,只有辣椒当菜,本就瘦小的他落下了胃病。初中两年,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在农场劳动,池万兴常常力不从心,为了学业,他只有坚持。上高中,每天晚上,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微弱的光亮下,他坚持开夜车,学习成绩一直在重点班保持前两名。就这样,1979年高考,池万兴被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成为彬县中学应届毕业生文科考取本科的两名学生之一。
1983年7月,池万兴师大毕业,被分配到北极中学任教。山区中学,条件艰苦,一天只有两顿饭,没有菜吃,只有辣椒。池万兴又有胃病,饭后难受,每天下午便在校外的路上边散步边读书,许多人侧目而视,说北极中学来了一位“神经质老师”。他不为所动,依然坚持读书,学而不厌。1987年,池万兴考取山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当时爱人在咸阳卫校正上四医大的大专班,大女儿只有5个多月,只得托给岳母照看,他的工资每月50多元,妻子40多元,日子过得很艰难。后来,池万兴在《语文报》做兼职编辑,又给山西师大附中兼课,终于渡过了难关,坚持完成了研究生学业。
艰辛求学,志存高远。促使池万兴不断前行的,正是他身上的这种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学海泛舟 勤奋成就人生
“我总感觉自己是个农民的儿子,走上学术道路,就要视学术为生命,绝对不能荒废。”池万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90年,池万兴硕士毕业后到西藏民族学院工作,1992年被评为讲师,1995年破格被评为副教授,1999年又破格升为教授。当时他只有37岁,是西藏自治区所辖最年轻的教授。1994年,他始任学院语文系副主任,1998年起主持语文系工作。学无止境。2000年,已经成为教授的池万兴又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师从著名的赵逵夫教授,是该校唯一一个教授博士生。2004年到2006年6月,池万兴到复旦大学做博士后,同时在学院从事行政和教学工作。2004年,他被西北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授予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2011年6月起,担任西藏民族学院副院长。
迄今为止,池万兴是西藏民族学院学术成果最多的教授和学者,已出版个人专著14部,合作出版专著2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是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的成果。
池万兴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子研究。200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管子研究》被列为百年管子研究四大成果之一,他被中国管子研究会聘为学术顾问。今年他的“管子研究”已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二是司马迁与《史记》研究。1995年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司马迁民族思想阐释》,在1998年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是《史记》研究第一个全国奖,也是社科的最高奖。2003年他申报的《<史记>与民族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是《史记》研究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这部专著以独特的视角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今年又荣获第六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三是赋学研究。1999年出版了《魏晋南北朝小赋概论》,今年人民出版社再版。至今发表赋学论文20多篇,其中4篇在学院分获一、二、三等奖。2007年申报的国家民委社科项目《西藏赋校注》,齐鲁出版社即将出版。
20多年来,池万兴双休日都在办公室学习。45岁前,每个晚上读书至十一二点才休息,每年的两个假期,他都充分利用搞学术研究。古代文学是传统学科,全国研究的学者最多,也最难出成果,但池万兴任教授十多年来,几乎一年出一本书,用他的话说,是“熬出来的”。
池万兴说:“做人做学术都要实实在在,工夫下到了,总会有收获。我总觉得,不能虚度时光,到老了时,回望人生,觉得很充实,这就够了。”(C)(5)
小资料——
池万兴,男,1962年3月生,西藏民族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教授、博士、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曾先后担任西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管子》研究会学术顾问、中国《史记》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会员、中国《诗经》学会会员、中国赋学会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理事等。
新闻推荐
刚拿到点读机,小文青就迫不及待让史萌给她教。本报记者马沅聪摄本报记者马沅聪王喆父亲为了抢救国家财物,在玉树地震中以身殉职,那一年,文青4岁,尚青13岁,他们从此失去了父爱。还是那一年,这对小兄妹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