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湖南男子黎俊宁放弃老家工作,到北京打算当月嫂,并获得了相关部门颁发的证书。但是在求职路上,黎俊宁遭到了“冷遇”。有父母认为,男性身份照顾产妇和婴儿存在诸多不便。男月嫂“遇冷”折射就业环境的尴尬。一方面是月嫂市场价高质差,一方面是真正合乎要求的月嫂远远逊于公众的要求。高工资是动力也是阻力,男性特点也难以适合职业情境,应该将自身优势与实际需求理性结合,仔细辨析市场成因和环境因素。对一个新职业,个人定位是否合理、社会逐渐适应还是“抛弃”,这位勇开先河的男月嫂提供了一个可堪探讨的样本。
□斯涵涵
新闻推荐
近日,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多名学生反映,一年多来,荆州区南门一所重点中学某班主任在班上实行“以罚代管”班规,举报学生之一小刘(化名)称,同学所交罚款金额累计近6000元,一经常违纪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