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富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用秤砣形容百姓对江山的重要性,贴切生动。
杆秤制作始祖传说是春秋战国时的工匠鲁班。杆秤制作工艺繁杂,要经历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正等诸多工序。因制作耗时,被艺术家称为“时光之笛”;又因式样精巧,被文化人视为国粹。
杆秤如今越来越稀见,有的地方早已申报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千年古镇孔城老街,还能见到这样一家陈旧杆秤店铺,门口有一瘦长个子的老师傅在专注地制作着秤杆。刮杆、钻眼、嵌秤星、打磨……环环相扣,一丝不苟。
游客对这门古老的手艺发生兴趣,站立或蹲下身来观赏。制秤老师傅旁若无人,专心致志地忙他手头上的事,偶尔抬起头来环顾一下,鼻梁上架着的镜框随之滑落,眼球微微上翻,有点童趣、有点滑稽。
目光在杆秤店里游移,店铺的颜色与杆秤的颜色相仿,古铜色,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南边的墙壁上悬挂着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杆秤几十把——这种摆放在我以为,既节省空间,又不花笔墨、不费口舌地做了变相的广告——最长的杆秤有一米多长,两厘米粗,这就是庄稼人口头上常说的大秤,能秤百把斤重的稻谷,是秤杆里的大哥大。
店面北边站立一张条桌,上铺翠花色布,徽风古韵格调。布上闪亮登场了七八杆工艺秤,一拃长左右。这些秤,秤杆圆滑,线条流畅;秤花闪烁,如夜晚的星星;秤盘镀了铜水,似染了一层夕阳。在游客眼里,这工艺秤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人文品质强。
有江西萍乡的一家三口驻足工艺秤前挪不开步,小女孩眉开眼笑,拿起就舍不得放下。家人豪爽地买下,说带回去收藏。我明白,他们收藏的不仅是这传统的工艺,收藏的更是一种民俗文化。
有游客想买杆秤回去秤东西,关切杆秤的准确性。老师傅一脸严肃地说他做的是公平秤,公平、公正和信用。还有游客放心不过,老师傅停下手头的活,展示给游客看,游客信服地直点头,夸奖老师傅手艺精湛。老师傅很得意,拉开了话匣子,指着杆秤向游客介绍起福禄寿三星,说杆秤上之所以安放这三星,目的在于给人警示,昧良心的话会失福失禄还失寿。游客听了,感觉这小杆秤里还真蕴藏着大哲理。
文化人留意到店铺灰暗墙壁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轻重得宜大权在手;下联是:偏正不倚天地良心。我想,这是对杆秤准确性的最好注释,也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标尺。
新闻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员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12月1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复兴之路启示之一“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在参观《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