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南桢
3月13日,仁和区总发乡板桥村雅瑶湾。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沿省道214线公路两侧依山就势排列,一条条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路边鲜花盛开、绿树葱郁,路灯、休闲场所一应俱全。这是记者在仁和区重点打造的旅游新村板桥村看到的新村景象。
“培育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2012年,仁和区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把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阳光休闲度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形成了6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村庄,项目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过上了新生活。
新村新貌
走进板桥村三组罗礼才家,两楼一底的小别墅里宽敞明亮,地砖、墙纸,时尚的家具家电,无不显示着新居的气派。
罗礼才是大竹河水库移民搬迁户,种了50多亩芒果,房屋、部分土地被征用后,他用补偿款和积蓄建起了这栋房屋。“在去年新村建设中,政府准备依托大竹河水库打造雅瑶湾旅游景区,帮我们修路、安路灯、建休闲场所、绿化环境,使我们居住环境大变样。”罗礼才说。
受政府发展乡村旅游优惠政策的刺激,他开始筹资建乡村酒店,现在餐饮娱乐房屋主体已完工,今后还将建两栋供游客住宿的房屋。
公路边,施工人员正在安装排污管道。总发乡副乡长刘占录说,板桥村三组村民大多数是移民搬迁户。结合旅游新村建设,政府出资为他们修建了一条1.5公里的混凝土路到生产区域,扶持他们发展芒果产业;建起了小水厂,从大竹河取水、净化后集中供水,板桥村、红旗村、立新村2000多人的生活用水得到解决;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安装太阳能路灯和排污管道、建绿化带、休闲场所、垃圾房,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好环境。
当天,在芒果地里打水池的杨宗兵细数着生活的新变化:“以前组里的村民90%住的是土墙房,房屋挨房屋,人过的路仅1米多。现在移民搬迁后,我们盖起了楼房,政府还给我们修路、建水厂,现在水泥路一下通到家门口,出门方便得很。为了让我们庭院像花园,连砌花台都有补贴,栽种的花木也由政府免费提供。如今,我们不仅居住条件变好了,生活环境变美了,等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收入还会不断增加。”
环境改善后,村民刘宗林一家在今年春节前办起了农家乐,生意还不错。
板桥村仅是仁和区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村之一。2012年,在新村建设中,通过开展新村风貌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对新村聚居点进行绿化美化亮化以及环卫设施建设、民居整饰、道路硬化等,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转变。
产村相融
来到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路边一栋栋新建的小别墅格外引人注目。
走进村民杨迎春家的小别墅,一楼客厅宽敞明亮,装饰豪华,楼梯下屋角还有一个假山、鱼池,旋转楼梯一直修到三楼。
杨迎春说:“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全靠党的政策好。我家种了30多亩芒果,近年来,靠种芒果和经销芒果,我一年收入20多万元。有了收入保障,我就想改善一下居住条件,加上新农村建设,政府鼓励我们美化居住环境。后来,经过到云南等地考察,才请人设计了这种户型的房屋。”
今年春节前,杨迎春一家就住进了新房。他说:“这套房子花了80多万元,虽然装修时借了20多万元,但我根本不担心,今年一季芒果的收入,账就可还清。”
而村民乔顺武正在建别墅,主体已完工。他说:“我家有20多亩地,全种的芒果,靠种芒果和当经纪人,年收入20万元左右。在旅游新村建设中,政府鼓励我们建房,还给我们补贴基础设施费用。”
混撒拉村村委会主任刘文虎说,2012年,芒果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从1985年的150株到现在的1.65万亩,“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全村芒果产值达2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
有了产业基础,去年10月混撒拉村刚决定打造旅游新村,95户村民便立即投入到旅游新村建设中。
“村民建哪种类型的房屋由村民自己作主,我们请区规划部门设计了多种户型供村民选择,从总体上把握统一青瓦白墙风格。”刘文虎说。
为确保建设进度,降低村民成本,由村上统一为村民组织沙石、水泥、钢筋、青瓦等部分材料,经测算,材料比市场价便宜30%以上。混撒拉旅游新村建设涉及农户95户,目前,已有85户进行了农房原址重建,其中60户已完工,有8户村民建别墅。
混撒拉村依托芒果产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围绕混撒拉水库、大生地山坪塘、芒果产业,打造混撒拉山庄、农家乐,建造成产村共融、旅游发展的生态度假区。去年,该村乡村游为当地带来200万元的收入。
区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说,在新村建设中,仁和区依托产业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旅游新村建设也推动了产业发展,10个旅游新村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突出‘一村一特色\’。目前,已建成优质水(干)果基地20万亩、规模化养殖场18个、现代烟草基地2.5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6.5万亩、粮食基地18万亩;全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规模日益壮大、品牌效应逐渐显现、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新民居新生活
在总发乡立新村二组新村聚居点,一排排统一小青瓦的仿古修建风格的房屋已基本完工,施工人员正在完善小区道路、排水、排污、绿化等附属工程,村民们开始准备装修新房。
村民苟荣坤在屋后栽种了一棵树,他对分到的新房两层楼8间房、前庭和后院的设计格局很满意:“从外面看起来很漂亮,内部装修我要仿照城里人的房子一样,贴地板砖,装饰墙体,还要做简单的吊顶。”
聚居点位于立新村一条3公里的旅游环线上,上面分布着乡村客栈、大型农家乐、游客接待中心等。
作为村民代表,苟荣坤认真负责地监管着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房屋除了自己住,我还准备几间房办家庭旅馆,等冬季阳光康养旅游发展起来,我就可以在家接待‘候鸟老人\’。”苟荣坤憧憬着新生活。
跟苟荣坤一样,在中坝乡团山村小平地组聚居点分了一套住房的孙红丽满怀期待地说:“我家这套房子,装修后除了自己住,今后还可以在家接待游客,增加收入。”
新村聚居点是仁和区在旅游新村建设中统规统建打造的新民居。在项目建设中,区委、区政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对愿意集中居住的进行统规统建,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居住地点、统一民居户型设计、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等“七个统一”,保证农民住上放心新房。
对不愿意集中居住的进行统规自建,则实行“统一规划居住地点、统一风貌,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激励政策”,让农民自建新房,按照标准改善农村居住条件。2012年,全区完成重建580户,原址重建112户,统规自建164户,统规统建304户,风貌整治800户。
新闻推荐
黄浦江及其上游水域出现大量漂浮死猪事件发生后,农业部立即派出两批督导组赴浙江、上海调查了解情况,督导、协调处置工作。近几天,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率领的督导组到浙江嘉兴养殖场户、河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