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同
“二十三的团子,二十四的饭,帮工佬吃了好滚蛋。”这是小时候常听母亲念叨的一句民谚。转眼又将过年,忽然想起这句谚语,想起我那勤劳的母亲,想起皖南地区几种寻常而又各具特色的年食。
董糖。这是一种风味独特的过年甜食,尤以郎溪、泾县、绩溪一带所制为佳。主料为面粉、白糖,加上芝麻、香油、桂花等辅料,酥松甜软,入口即化,所以又叫酥糖。酥糖为何又叫“董糖”,一直都不很明白,直到长大后读到一篇考据文章,才知道,原来这是秦淮名妓董小宛,为了心上人冒辟疆所创,后人因以名之。由于白砂糖放得较多,董糖容易融化变硬,因此存放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放在干燥阴凉环境中才好。在过去物质匮乏时代,董糖无疑是一种奢侈食品,只有到了过年,家里才会买上十包八包给孩子们解馋。现在吃的东西丰富异常,但在我的家乡,过年买董糖的传统依旧,家家户户都会买上几包,过了正月初八或十五,给出门打拼的子女带在路上食用。因此,小小长方形的董糖,早已超越了食用价值,而凝聚着浓浓的亲情、乡情。
年糕。我这里所说的年糕,是指用籼米掺和糯米或农垦米“打”出来的一种条状食物。为什么不说“做”,而说“打”?这是有原因的。从前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就是把糯米蒸熟,放在碓窝里,几个劳力用石榔头对打,直到把米饭打成柔软黏连的一块块饭饼——糍粑。后来,种糯稻的少了,人们也渐渐不作兴打糍粑了,而代以机器“打年糕”。年糕一般在入冬后即可制作,但为了保证过年时食用,一部分农家仍然会等到腊月边上才会去“打年糕”。我的父亲爱吃年糕,因此虽然早已不做年豆腐,不做炒米糖,但年糕仍旧照打,每年都会打上一百多斤,用水养着,慢慢食用,作为迎年的重要食物。
欢团。这是湖北话或普通话的读音。在我印象中,高淳话或者郎溪“本地话”,是读作“豁丢”。团团圆圆的,用发米(一种煮熟经冷冻的饭粒,晒干后炒出)、糖稀粘合而成。在表面点上红、绿圆点,表示新年喜庆吉祥。一般农家会做一坛或一小缸,以备整个年节期间的使用。但现在只有部分乡村还在制作,城里所见到的,发米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米,而且爆得过于膨松,近似爆米花,其味已远不及我儿时。
羊羔。这是宣城北乡圩区较为流行的一道冷菜,一般农家都会在过年时制作或购买。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将散养的山羊肉煨熟,掺以猪蹄熬烂的肉汁(也有加上清蒸剔出的鳜鱼肉),再配以生姜、大蒜等佐料,经充分搅拌均匀后,倒入瓷盆或木盆,自然冷冻存放,每次吃的时候,拿出一块,切成四五公分厚、七八公分长的条状,放入盘中,就是所谓“羊羔”。吃的时候,浇上酱油或陈醋,配以小碟辣椒酱,味道鲜美独特。
水陷包。这是绩溪一带过年必备的特色点心,形似饺子,绩溪话读作“水旱包”。所谓“水馅”,是汤水与馅的融合。这种馅以瘦肉糜为主料,拌以香菇茶笋末、开洋米、豆腐或蛋清等,加上肉冻汤,淋以适量麻油,拌匀,形成像勾了芡的糊状馅心。包好的包子(形状绝对像饺子),存放在通风干爽地方,每次食用,视来客多寡取若干,经旺火蒸熟,肉冻自然化开,形成汤液,吃起来味道极其鲜美。
新闻推荐
泾县讯 连日来,泾县水墨汀溪、月亮湾漂流、江南第一漂等生态景区迎来旅游接待热潮,来自上海、南京、芜湖等地的游客纷纷来到皖南山城感受清凉一夏。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