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融水县全面开展“诉调对接”工作和创建“无诉社区、村屯”活动,通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前调解等多种方式,打造网格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屯,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进入诉讼程序之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法庭”让农民在村里“打官司”
“‘小法庭\’一动,双方的火气立刻消了一半,都是乡里乡亲,谁也架不住熟人磨嘴皮,‘诉调对接\’联动,终于化解了矛盾。”大浪乡上里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韦日文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生产队落实责任山,大浪乡上里村的韦南(化名)与韦西(化名)这对叔侄共得“风流坳”一片杉木林,韦南的在上边,韦西的在下面。
去年9月,韦南要起新房,在砍伐杉木时,遭到韦西阻止,双方为界线中间的3蔸杉木闹起纠纷,村委干部多次调解未果。10月,两叔侄为3蔸杉木再次发生争吵,险些动粗。韦日文得知消息后,和村委干部、驻村法官赶到事发地点,其他的“和事老”、村民代表也纷纷赶到现场,搭起“小法庭”,开展调解工作。经过3个多小时反复劝说,最终叔侄达成协议,握手言和。
去年,该县在创建“无诉村屯”活动中,县法院在融水镇新安村、四荣乡荣塘村、大浪乡上里村、汪洞乡罗洞村等8个村开展创建“无诉村屯”试点工作,并设立了“驻村法官工作室”,发挥法庭面向基层、贴近农村、贴近群众、定纷止争的前沿作用,促进了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平安和谐。
“流动调解室”调出和谐新农村
去年2月5日,广东的李某到四荣乡荣塘村高王屯开挖林区山路,导致高王屯11户群众的农田、杉木等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双方因为赔偿问题发生纠纷。经过多次调解,因群众内部意见不一致难以达成赔偿协议。今年3月27日,四荣法庭和司法所启动“诉调对接”机制,由法庭、司法所、乡政府、村委会组成调解团,利用“流动调解室”主动进入高王屯联动调解。
若此次调解不成功,这个案子就得走司法程序,到时会请相关部门评估损害价 值,而且进入司法程序双方可能还会请律师、产生诉讼误工,这些都是额外的支出,如果双方都有诚意和解,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赔偿款由原来村民提出的87000元降到55000元。
这是该县在开展“诉调对接”工作中,转变调解工作方式,利用“流动调解室”进村入户,为百姓排忧解难。从以前的等“客”上门变为主动上门调解,使人民调解工作更接地气,更方便群众。
日报通讯员黄忠韦仕尤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 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并在法院系统查纠“冷硬横推”、“庸懒散奢”等不正之风。为了加强对法院工作人员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