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10元一瓶的矿泉水已经不算什么,那么上百元的水呢?你会买吗?对于高端水,虽然不少人觉得它“太贵”,但是在饮水安全问题屡次被推向风口浪尖之后,不少人对水的态度随之发生了悄然转变:只要喝得健康,贵一点没关系。而为了迎合人们的这一健康诉求,众多水企纷纷推出各种定位高端的瓶装水,着力宣传水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当然,定价也都不菲。然而,这些披着高价外衣的所谓“高端水”,真的比普通水更有营养价值吗?对此,有水企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高端水其实只是一种概念炒作。”多位营养专家亦向记者证实,“高端水和白开水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价格:高端水价格可达百元
依云矿泉水、巴黎苏打水、格莱雪冰川水……记者走访市场时,看到很多价格不菲的瓶装水在售,和普通瓶装水相比,这些水一瓶动辄十几元,多则几十元。
在某大型网上商城里,有近30种国内外品牌“高端水”在架待售,矿泉水、冰川水、生态水、苏打水、碱性水、矿物质水、深层海洋水等应有尽有,其中,还有不少品牌水宣称国外原装进口。
利润:高端水是普通水的7倍
有数据表明,国内“高端水”的消费群体已经形成,未来5年内,中国“高端水”市场容量将不少于100亿元。然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所谓“高端水”只是水企炒作的一个概念,炒作的目的很简单——卖高价!
有业内人士透露,高端矿泉水的平均利润率是普通矿泉水的7倍左右。在此背景下,打差异化牌走高端路线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众多水企开始抓住消费者喜欢无污染、纯天然以及微量元素的心理,大做水文章。
“在高端水尚无行业标准的情况下,高价水的流行,更多的还是商家炒作的一种概念。”某水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水只是水,所谓‘高端水\’在生产工艺上并没有复杂多少,成本加上品牌价值,再离谱也不会贵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以上,这纯属炒作。”
标准:高在品质还是价格?
天津商业大学黄聚河教授曾对瓶装高价水进行过调研,他发现瓶装高价水增加了很多内涵,这个物质那个物质,但大多数是忽悠。“他们就是通过概念炒作提价诱导消费,冰川水、山泉水都是有限的,这些厂家都用这些水的话,那地球早就干了。”
随着琳琅满目的“高端水”不断涌现,等离子水、冰川水、弱碱性水的概念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无所适从。而由于高端水尚缺乏行业规范,消费者最直接的就是通过价格判断。
据记者了解,2009年10月1日起矿泉水行业新规实施,但对高端矿泉水这一新兴的细分领域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这也意味着高端矿泉水市场尚无行业标准,无法判定哪些产地的矿泉水是优质的,也无法界定优质矿泉水内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含量标准。
营养:水中添加微量元素未必有益
记者在走访中注意到,“高端水”的成分列表比普通水要更为详细,这些水大多将水中所含的微量元素锂、锶、硒、锌等标注在包装上,而普通瓶装水只标注了宏量元素钙、镁、钾、钠等的含量。有些“高端水”还宣称:能促进人体消化系统的机能及肠壁蠕动,更可以作为低钠摄取者的饮用水。
“高端水”真要比普通水的营养价值更高?对此问题,营养专家表示,“高端水”宣称在水里面添加了微量元素,并称这些微量元素对人体有益,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体所需微量元素极少,通过日常饮食就可以得到补充。而人如果在不缺少某种微量元素的情况下,还摄入微量元素,则容易出现过量的问题,对人体反而有副作用。比如,碘补多了,会出现甲亢的问题。
据介绍,瓶装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天然泉水、其它天然泉水、饮用纯净水、饮用矿物质水、其他包装饮用水,虽然水源不同、口感不同、水处理工艺有所差异,但在补水效果上都是一样的。
释疑:高端水和自来水没本质区别
有人觉得长期饮用纯净水、蒸馏水会造成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对此,营养专家顾中一表示,合格的纯净水、蒸馏水的成分确实只有水,无多余的杂质,也没有矿物质成分。但其实,作为日常饮水,不用太考虑水中矿物质、微量元素缺不缺乏的问题。我们日常吃的蔬菜、水果等其他食物,已经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不用通过饮用专门的矿物质水来补充。只要水源本身达标,煮沸后再滚几分钟饮用是安全的。有些人说不要喝隔夜的开水,或者是千滚水,但这些水中的硝酸盐成分剂量非常小,并不至于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
至于一天喝多少水才适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建议,对于亚热带地区的,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成年男性,每天的建议饮水量是至少1200毫升。如果你有痛风、尿酸高的问题,多喝水有好处,有利于通过尿液排出一些尿酸。有血脂、血糖问题的代谢病患,也适合多喝水,促进代谢。不过,说多喝水好,不意味着饮水过量。喝太多的水会加重肾脏的负担。有心脏疾病的病患也不适宜突然大量饮水,大量运动刚结束立即补充大量水分对身体也是有害的。
健康合理的饮水方法是,一次200毫升左右,一天之中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就好。早上起床后,身体会比较缺水,起床后喝杯白开水是很健康的饮水方法。含糖分的饮料少喝为妙。有些人喜欢喝蜂蜜水,蜂蜜中的果糖对改善便秘有一定的帮助,但糖分也比较高,不要喝太多。
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继今年前三个月出现国有企业利润中央地方增减“两重天”之后,前四个月数据再次延续“一正一负”两极分化态势。财政部22日数据显示,1至4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362.4亿元,同比增长12.8%。地方国有企业实现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