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算结束,考生们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可能有人已不太记得考了些什么,也有人至今还在对每道题品头论足。
与全国卷不同,早在5月,“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习惯称 “北约联盟”)就已落定尘埃,几位专家也喜好在网上争论一道试题,那是以“北京雾锁车迷路”为上联,要求考生对下联。其实对对子进入高考,并不稀罕。大约从2004年,自全国卷到地方卷,就先后有十几道题同对联有关。只不过今年“北约联盟”这个题目与生活结合得紧密一些,也就更受关注。
有趣的是,网上公布了一些考生的“妙对”,就上联“北京雾锁车迷路”,有人对“南海浪涌船停航”,有人对“武汉水围人看海”。相比老师们提供的示例答案“曼谷云升鸟竞途”等,显然更“强悍”一些,难怪被网友们奉为“神对”。
这里,对对子已失去了它基本应捍卫的格律和意境,成为一种无厘头式的取闹,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反倒迎合大众胃口。也不知陈寅恪先生泉下有知,会作何想?
因为将对对子引入“高考”,正是从他开始。1933年,作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为夏季入学考试拟定国文题目,只出了“孙行者”三个字要求考生对句,当时就引起哗然,堂堂的清华招生考试题竟然如此简单?陈大师则一口坚定,“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别平仄声,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还可测验思想条理。”这番话后来被反复引用,或也是当今高考,再连续以对对子为题的缘故吧。
不过,回顾这些年的对联试题,倒也不难,有些说夸张点,倘若认真背诵高中古文名篇的学生,都能出口即来。还是那个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如陈寅恪所说“语藏”丰富不丰富了。像北大自主命题的“博雅塔前人博雅”还真有些风趣。
总之,高考对对子,不是“怪章子”。中国汉字最讲究理解和运用,短短一条对句,每个字是否运用得当,立马就能考量出来。故不在语句多少,哪怕像陈寅恪的题目,真要考住你,只须三个字。
新闻推荐
拒绝注水加分,不能只是清华在战斗 据6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过去3天,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多次重申,不承认四川“二级运动员”的20分高考加分政策。 为维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