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高海霞)“六十年代,全村人吃水都要到10里远的庙沟肩挑驴驮,每天半夜三四点,就有人赶着毛驴到沟里驮水,一旦去晚了,泉子里就只剩下稀泥糊糊了。我父亲经常把泉子里的稀泥糊糊挑回来,母亲就用沉淀后的水给一家人做饭……"今年66岁的丁喜安,两鬓已斑白,1959年随父母亲从河南逃荒到富县牛武镇八条硷村,小时候没少受过吃水的艰难。
七八十年代的富县塬面,几乎家家都用油桶子改装的“水桶子”拉水吃,村子里有机井,但放水时间固定。每逢放水时,村里就如同打一场大仗,五颜六色的水桶子把机井围得水泄不通,男人们手提水桶,卷起裤腿,个个神情肃穆。等到水闸打开后,白花花的水喷涌而出,人们顿时变得豪情万丈,吆喝声、铁桶的碰撞声,人挤人,桶碰
桶,任凭水花溅得全身湿透,也不会有人退后,直到一个个水桶子完全装满水,大家才吹着口哨、唱着歌“凯旋而归”。时间长了,水桶子被挤得变了形,车胎挤爆了,手碰烂了,甚至头打破了……
那个时候,我们村子里的机井总是很容易坏,变压器经常被烧,每次机井坏了,就只能赶到7里之外的羊泉拉水吃,洗衣服、喂猪、饮牛、浇菜只能靠涝池里积下的水。”下善化村的80后小伙子高强在他的童年印象里总抹不掉缺水的记忆。
九十年代末,自来水开始出现在富县农村,有个别条件好的村子逐渐开始通上了自来水。特别是近年实施“自来水入网”工程后,自来水几乎覆盖了每一个村子,农村人终于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拧开龙头就能喝到干净、卫生的水了。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王振军罗喜林报道1月27日,84岁的神木籍离休老干部王景清,从北京回到家乡马镇镇盘塘村,拿出自己的工资,慰问了村上70岁以上的17位老人,给他们每人送上600元慰问金。王景清老人还听取了马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