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庞杂,难易的弹性巨大,加之文学艺术不可言传的特性注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今天,语文教学既要提高应试能力,又要兼顾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语言基本能力和必备的文学素养,这无疑会让语文教师学会在刀尖上舞蹈。语文教学要真正做到二者兼顾,就必须在林林总总的多样教学方式中去找寻。在这里,我想就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积累与感悟同大家分享。
一、强化朗读,读出效益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把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叶圣陶老先生谆谆告诫我们: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只有加强朗读,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怎样加强朗读指导呢?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初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入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其次,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的形式很多,如范读、引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和教材特点,运用合适的形式指导学朗读。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个体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重视积累,累出能力
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方可左右逢源。要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唯有不断积累。朗读、背诵、复述是积累;让学生的视野拓展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泛的大自然中是积累;博览群书,增加课外阅读量更是有效的积累。针对本校实际,我一般在前三个学期都会安排课外阅读,阅读内容除了课标规定的名著外,也鼓励学生购置 《读者》、《意林》等报章杂志上的时文,甚至就是教辅书上的阅读文章,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字弥补了教材难以及时更新的缺憾。阅读时写好读书笔记,既积累语言,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要求学生的读书笔记由词汇积累、内容概括、佳句赏析、主题归纳与心得体会五部分组成,收来后及时评改,并对完成优秀的作业表扬和展示,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三、巧设疑问,问活思维。
经典的文章或含蓄丰厚,或构思精巧,或韵味优美,或饱含哲理,往往蕴藏着极深的含义,教师善于发现它,引发疑问,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课堂问题设计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至于怎样设疑,也是有章可循的。(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点和难点处设疑。如教《风筝》一文,“精神的虐杀”是一个难点,老师可以分解成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最后加以点拨。(2)在有思维价值的细小处设疑。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疑。如从课文标题入手质疑,从重要字词入手质疑,从中心句子入手质疑,从文章内容入手质疑。
四、贵在精讲,讲出效益
语文课要精讲,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不过,对于讲什么,怎样讲,实践起来还有差别。讲篇章时,我的做法是:(1)抓住关键词,贯穿全篇。如《背影》、《回忆我的母亲》中的“难忘”“勤劳”等词语。(2)抓住结构全篇的句子去讲清构思技巧。如《少年爱因斯坦》中的过渡句。(3)抓住含义深刻或表现主题的句子去理解全篇。《故乡》中最后两个段落就是极好的例子。品味语言时,我在09级的复习中,进行过分类指导:(1)正话反说的语言,如《给布特勒的信》“文明”“野蛮”等词语中体现的对英法殖民者的愤怒谴责的情感。(2)大词小用的语言。如《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中“执政党”“罢课”等词语在传记文章达到的幽默效果。(3)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语言,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里对青海湖的蓝所作的生动描绘: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这样美的语言,只要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就能结合教师点拨获得动态感、色彩感。(4)动词的传神运用,这在人物描写、场面描写中多有体现。除此之外,阅读技巧的传授,答题技巧的指导也要自然地融注在教学过程中。
五、自主探究,激活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两个支点:一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要让后一支点发挥效力,就必须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主体型教学模式,并多管齐下:(1)通过图片演示、音乐渲染、角色表演、想象描述、多媒体课件等实体操作活动,使师生共同进入课文那种真切的情境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之间的竞赛,对课文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推断、概括等思维加工,得出合理的答案。(2)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静心阅读课文,同时教给他们常规的自学方法:如“自读”“自查”“自思”“自写”,要求学生写好预习笔记,包括整理字词,记录文学常识,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也可根据文体特点有步骤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做到有机渗透。(3)发挥信息化时代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库,上网搜索资料,使语言文学与历史哲学充分融合。
(江油中学实验学校 杨永琼)
新闻推荐
在山西省太原市坞城中路,很多违章停车的司机会收到一张特殊的罚单,单据上不是写的处罚金额,而是很有爱的四个字“下不为例”。19日记者从这名叫任建刚的交警处了解到,三年来,他已开具近万张这种“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