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农历“七月半”将近。近日,市文明办、城管局、环保局、水务局四部门联合发出《通告》,禁止在城区公共场所焚烧香蜡等祭祀品。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禁烧同时,对“确需焚烧香蜡等祭祀品”的市民也划定了临时祭祀焚烧点。
移风易俗,绝非朝夕之功,易俗同时对旧俗留出“出口”,保持了对旧俗的“宽容”,不得不说,是对旧俗特性的正视,是对“少数”市民情感的尊重。相对一刀切似的只禁不疏,“宽容”旧俗不是消极的“折扣执法”,而是积极的“渐进式改革”。
但同时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宽容”旧俗的背后,是庞大的公共资源支撑。仅以河道管理部门为例,每年的“七月半”前,都将临时再新聘人员,增加保洁力量。今年“七月半”期间,水务系统将组织1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进行劝导,同时增加40名临聘人员分组进行突击清扫保洁。换句话说,对“少数人”旧俗的“宽容”,支出的是大多数人的公共资源。
显然,“宽容”旧俗,只应成为一种过渡,而不能成为一种常态。事实上,对80、90后年轻人来说,采用网络、鲜花等文明祭祀形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相反,如果选择传统的焚烧香蜡等祭祀形式倒让他们感到难为情。可以预见,假以时日,采用传统祭祀形式的人将会越来越少。
“假以时日”,并非意味着现在可以消极等待,无所作为。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市民,在这一点上,我们能不能先行一步呢?应当说,一年之中,祭祀也就那么几次,告别旧俗祭祀,也并非什么 “根深蒂固”不能改正的习惯,既然你为了怕弄脏自家环境而转向公共场所祭祀,为什么就不能将心比己爱护这个更大的“家”呢?
那些 “确需焚烧香蜡等祭祀品”的市民,我们在对柔性执法善意表达赞美的同时,是否也应对“宽容”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感到丝许愧意?
新闻推荐
记者从南昌铁路局获悉,受台风“潭美”影响,南昌铁路局22日停运管内途经杭深、龙厦线运行的56.5对动车组列车。其中直通动车组列车28对,福建省内动车组列车28.5对。福州至京沪甬杭温区间有12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