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多个客运站昨迎短途客运高峰
有人排3小时队才坐上车
孩子一条短信也让我激动很久
“常回家看看”入法后首个团圆节
多少空巢老人伤感依旧
昨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也是“常回家看看”入法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今年这个中秋节,有多少老人因为立法盼回了子女,盼来了人月两团圆?记者调查本地客运站情况时发现,短途返乡客流昨日骤增,且以回家陪父母过节的客流为主。
记者调查发现,“常回家看看”这一强制性法律条文仍然不同程度“悬空”,很多“空巢”老人依然过着“寂寞中秋”。
亲情计算题告诉你要珍惜陪父母的时间
常回家看看,为何那么难?如果你看了网上最近热传的一道“亲情计算题”,并了解题的结果,是否就能抽出一点时间陪陪父母。
这道“亲情计算题”是这样的:一位与父母分隔两地的网友说,假如父母再活30年,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那么只剩30次了。每次5天,除去和朋友聚会、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一年中真正能陪父母的时间大概只有24小时左右,30年总共不到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这个结果如此残酷,令人无限心酸。提醒大家珍惜每一个能和父母相处的时间。
本地返乡短途客流骤增
为回家看父母等车3小时
近300米长队,不少人手提月饼、水果,焦急地等着开往户县的班车到来。昨日,西安市多个客运站迎来短途客运高峰期,部分线路甚至要等数小时才能上车,而客流多以返乡陪父母的人为主。
等户县班车的队近300米长
昨日上午10时许,城南客运站,前往户县的班车发车处排起近300米的长龙,人们焦急地等待着开往户县的班车到来。“这不中秋么,回户县看父母。”队伍中年轻的小王手提月饼礼盒说,“平时上班忙没时间回家看看,这不过节呢,早上不到9点就买上了票,一直在这排队等待。”等待了1个多小时小王终于排在队伍前端,再来一辆班车他便可踏上回家的路。
队伍中,大多是年轻人,双手拎着各式各样的月饼礼盒,一问大都是就知道是打算赶在中午前回到户县家里,和父母吃个团圆饭。记者问几名等车的人,是否因为“常回家看看”入法才在中秋节回家的,他们都笑着说,和这个没关系,平时放假过节也都会回去。
“18日,城南客运站的客流量主要是针对安康、汉中方向的。中秋节当天则以短途户县乘客为主。”城南客运站一负责人说,站内发往户县的班车有30余辆,但仍无法满足中秋节当日短途返乡乘客的需求。
回兴平等了3小时才坐上车
城西客运站里的班车大多以发往宝鸡、咸阳方向。昨日下午1时,售票大厅内仍挤得水泄不通。“9月18日,城西客运站就输送乘客达5.5万人次。预计9月19日输送乘客将达到6万人次,比平日客流量翻了一倍多。”城西客运站一名负责人说。此时,城西客运站内,前往兴平、乾县、礼泉、扶风、杨凌等方向的候车位置,都排着数条百米长的队伍。等车的人很多都说要回家陪父母过节。
“我上午9点30分到客运站,中午12点30分才坐上了去兴平的班车。”未能赶中午回家过节的李师傅有些郁闷地说,只好晚上再陪父母吃团圆饭了。
针对中秋节前突增的客流量,城西客运站9月18日、9月19日两日均提前发车。“这两天都是早上不到6点就发车,班车只要上满人就走。仅19日截至下午2点,城西客运站就发送班车1200次。”
增加客流多为回家年轻人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西安市多个客运站,到昨日下午4时,各客运站客流量已恢复常态。“今早铜川、富平、阎良、佳县、三原、耀州区方向的客流量较大,但目前已度过了高峰期。”城北客运站的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城南客运站及城西客运站也于昨日下午4时恢复常态,并未出现大量乘客滞留现象。
城西客运站一负责人告诉记者:“节前增加的客流量大多为年轻人回家过节。出去旅游的人相对少一些。” 本报记者谢涛
国内不少老人“独望月”
子女不回不如没节
“过节如过关,一个人的中秋节比平时更寂寞。你的一条短信也能让我激动很久……”这是一个“空巢”老人发给外地工作的孩子的短信,道出了不少老人心中的无奈。
老人:独自过节不是滋味
这本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修订之后的第一个团圆节。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但“常回家看看”这一强制性法律条文仍然不同程度“悬空”。
18日早上,记者在北京会城门公园看到,不少老人在散步、聊天。说起这个中秋节,很多老人都一脸无奈。78岁的魏大爷苦笑着说:“子女不回来,还不如没有中秋这个节日呢。独自过节心里不是滋味。”据记者了解,这个中秋节,独自望月的“空巢”老人不在少数。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已近两亿,随着流动人口增加,“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经达到49.7%。而在广大农村,青壮年出外打工,留守老人更多。
子女:假期短回不回都纠结
许多年轻人表示,并不是不想在中秋节回家,而是各种因素纠葛无法回家。
在济南一家企业工作的冯静说,“一到节假日就更忙,刚买了房子也不敢轻易请假,不然就扣奖金,还给领导留下临阵脱逃的坏印象。不是不想回,而是不敢回。”而在北京工作的刘丹丹说,只有3天假,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反而更加纠结。
专家表示,大城市工作压力大,许多年轻人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常回 家 看看”仿佛成了一个难以完成的命题。
专家表示,传统孝道的退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导致家庭观念的消减,也导致一些年轻人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认为,随着人们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加速,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成为主流。子女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小家庭”,对老人的照顾则有所疏忽。
专家:落实需多方面保障
据了解,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后,江苏、山东等地均出现老年人状告子女精神赡养的案件。然而事实证明,精神赡养出自于亲情,属于道德上的义务,法律约束很难奏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伊密说:“常”是什么概念,法律能否规定一周回去一次,还是一个月回去一次?既然条文中没有明确要求,便没有操作性。山东省莱州市人民法院法官徐中彦说,实际操作中,面临执行难问题。
专家认为,“常回家看看”不仅要靠个人自觉和法律约束,政府和社会也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让子女能够回得了家。应严格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回家探亲”的权益落到实处,通过工会监督、法律保障等方式维护劳动者探亲休假权益。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华商报汉中讯(记者王亮实习生向羽)汉中市汉台区22岁的脑瘫小伙况丰林,用一台旧电脑、两根食指,花两年多时间写出1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他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够出版。一道选择题坐轮椅上学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