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中国政府网13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意见指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明确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六项主要任务: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意见确定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完善投融资政策、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完善补贴支持政策、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
意见同时指出,国家选择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财政、金融、用地、税费、人才、技术及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经验。
意见还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出了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行业监管、加强督促检查等方面的要求。
新闻背景
养老困局蕴藏“钱”景
中国政府网13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在2013年底突破2亿,但另一方面,截至2012年底,我国建成的各类老年服务机构为4.4万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缓慢,形成鲜明对比。
供需悬殊的现状,预示“夕阳”市场蕴藏着“朝阳”前景。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王素英介绍说,到2020年,我国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每千名老年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将达到35张至40张,养老服务设施将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就业岗位将超过1000万个,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由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编写的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根据推算,居家养老服务业中上门做家务和“老年饭桌”的年销售额有望分别由2015年的992亿元和645亿元,增加到2050年的3261亿元和2121亿元。
王素英表示,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将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释放养老服务消费需求,在我国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均据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释放信号
打破“包办”格局 让社会资本“唱大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13日正式对外公布,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业内人士指出,意见的出台,释放出了政府要打破“包办”格局,让社会资本在养老服务市场中“唱大戏”的强烈信号。
求解民办养老机构
“用地难”“运营难”
“政策一大堆,落实难到位”,是不少民资养老机构在创立、运行中面临的窘境。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国务院此次出台的意见,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的土地、税收、补贴等关键要素上都实现了突破。
——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定和完善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可根据养老服务的实际需要,推进民办公助,选择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养老服务。
在缓解“用地难”方面,意见还责成国土资源部尽快“制定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
年底前制定出
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方案
此次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稳妥地把专门面向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应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
“这为搞活公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指明了方向。”詹成付说,“公办”不意味着就要“公营”,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就是探索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路子。
他同时透露,民政部将根据意见要求,在今年年底前制定出关于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的方案,从部分省份开始试点,让公办养老机构更好地发挥作用。
试点金融养老
以房养老
金融养老、以房养老,是国外较为普遍的养老模式,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此次国务院出台的意见提出,逐步放宽限制,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詹成付表示,这对于老年人、保险公司来说都是利好消息,如果试点成功,对于解决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问题、盘活已有房屋资源、扩大保险公司业务都有积极意义。
此外,意见还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在财政、金融、用地、税费、人才、技术及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经验。
(新华社记者 崔静 史竞男 华春雨)
评论
促进社会化养老 政府部门需找准定位
□新华社记者 赵超 李菲
1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亮点,就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促进社会化养老。真实做到这一点,相关部门必须找准位置,履行好责任。
长期以来,养老服务在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主导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长期享受体制优势,大量民办养老机构无法与其平等竞争,遭遇融资难、用地难、运营难,频频陷入生存困境。究其原因,一些政府部门没有真正做到在政策、扶持、投入、监管上的一视同仁,这需要在政府职能转换中切实解决。
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部门应充分扮演好倡导者、支持者、协调者的角色,制定好规划、落实好政策、服务好对象,让各种力量在公平环境下同场竞技,各放异彩。反之,如果一些政府部门高高在上,人为设置各种障碍,就会导致政策措施变为一纸空文,极大挫伤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的主动性积极性,甚至使养老服务格局重回老路。
意见的发布无疑使民办养老机构嗅到新春的气息: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门槛、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企业试点等措施,实实在在的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等政策,目的就是使各类养老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些政策要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责任重大。
政府准确定位后,更能够积极有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对7个国家和近20个省份的一项调查显示,环境、技术、管理、人才是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关键环节。这些环节的提高和改善,都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决策和政策支持。
期待社会力量争相进入,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很快成为现实。
新闻推荐
□练洪洋12日上午,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对“房叔”蔡彬作出有期徒刑11年6个月的一审判决。法院查明,蔡彬自1993年起先后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275万元。然而,多达21套房产的来源和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