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古称安州,其名有祈愿安定、平安之意,建制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清代才子李调元、现代著名作家沙汀的故里。安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辖18个乡镇,人口43.5万,幅员面积1189平方公里,距成都110公里,中国科技城绵阳10公里,正在建设的成绵高速复线、绵成峨城际高速铁路、成兰铁路贯穿全境,设有出入口和客货站。境内山、丘、坝兼有,原始森林、温泉湖泊、石林溶洞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加之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了安县“宜来之,可安之”的美誉。安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山水佳处、人文古迹、奇风异俗俯仰皆是。海绵生物礁国家地质公园、千佛山国家森林公园、白水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罗浮山羌王城风景区、罗浮山温泉度假区、亚洲最大的高科技风洞群、姊妹桥等景区景点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安县是全国为数不多、旅游景区互补性很强的旅游大县。
近年来,安县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温泉生态人文资源优势,将开发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构建乡村旅游大平台,打造绵阳休闲旅游后花园”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来抓,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安县界牌镇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成为绵阳市首批4个乡村旅游示范镇之一。全县旅游企业现已达9家,其中,旅行社2家,星级饭店3家;发展农家乐53家,其中,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10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00人,间接就业近1万人。
A 思路明晰规划先行
搞好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的先决条件。根据市场前景、自然条件及发展基础,结合灾后重建、绵阳建设百万人口大都市实际,安县及时调整旅游发展思路,紧紧抓住社会各界对旅游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和灾后重建中辽宁省无私援助的历史契机,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放大资源优势与打造特色品牌并进的原则,进一步高起点、高规格规划全县旅游发展方向,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安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重点,全力打造‘两区、一园、一条线\’(两区:罗浮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白水湖生态园区;一园:千佛山地震遗址公园;一条线:界牌镇至茶坪乡乡村旅游线)”的旅游发展总体思路。率先在全市完成了《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安县罗浮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安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全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引导全县乡村旅游科学发展。
B 政府主导政策配套
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产业类型,只有政府主导,才能发挥群体的规模效应。乡村旅游同样离不开政府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对此,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建立了“城乡统筹、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了对乡村旅游项目的政策支持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引导乡村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一是基础设施配套到位。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及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投入巨资将全县乡村旅游规划范围内道路、农房风貌进行了全面提升,为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政策扶持到位。“农家乐”发展初期,在税收上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鼓励“农家乐”发展;对首批启动开展“农家乐”经营户在星级评定中升一级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对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给予重点扶持,匹配入园道路建设资金;并在全市率先对全县乡村旅游农家乐标识标牌进行了统一制作和规范。三是乡村旅游市场准入服务到位。在发展乡村旅游中,项目建设审批涉及发改、城建、规划、国土、林业、环保等多部门、多方面政策上的关卡,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因素,对此,安县采取由业主申报,地管处按照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初审,然后提交县分管领导召集发改、城建、规划、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讨论的方式进行议定,为乡村旅游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确保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审批周期短、见效快,并符合发展要求,避免了乡村旅游发展无序、业主投入建设审批程序繁杂的状况发生。
C 管理规范服务提升
规范服务行为是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最佳选择。安县切实贯彻落实《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从从业资格、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要求、服务项目等方面对农家乐经营管理和服务进行星级评定并挂牌服务,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在岗人员专业培训,逐步规范和提高了安县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提高村民特别是从业人员素质,保证乡村旅游上档升位、持续发展。为了让从业人员掌握相关旅游知识,充分展示安县民俗文化特征,提升乡村旅游整体对外形象和接待能力,规范旅游服务,从2004年起,先后培训村民7600余人次,对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村民共培训1823人次,帮助联系自费到宾馆、酒店学习的有213人。县人民政府还先后组织了重点旅游乡镇干部、村民分别到广西、云南、浙江等省市参观学习。通过这一系列不同层面的培训和对外考察学习,村民拓宽了视野,接受了新思想、新观念,为安县乡村旅游的上档升位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D 产业联动整体营销
目前,安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日趋壮大、接待功能日趋完善。为进一步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发展,增强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从2007年初开始,安县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统筹全县旅游整体营销和各旅游企业自主营销的情况,兼顾不同实力和不同投资主体旅游企业间的经营要求,建立起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联合宣传”旅游联合营销模式,并将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整体宣传促销的重点内容之一,整合包装、重点推介,编制了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乡村旅游手册,组织旅行社到各乡村旅游点专题考察,制定营销方案。鼓励旅行社与乡村旅游经营点签订合作协议,互推互利,合作共赢;引导乡村旅游与重点景区沟通交流,和谐发展。有效整合了全县旅游资源,奠定了打造“大旅游”形象的基础。与此同时,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增加旅游购物在安县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在大力支持“张包蛋”、“红酥”、雎水酒厂“千佛山”系列酒等特色旅游商品发展的同时,利用安县旅游发展公司这一平台,成功打造出了“千佛山家宴”和海绵生物礁化石工艺品等旅游商品。
近年来,安县乡村旅游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特色上,还有一定差距,景点娱乐项目、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度不高,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不够配套,影响了旅游收入。此外,在经营管理、环境与景观包装、乡村旅游从业队伍等方面也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一是进一步创新观念,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树立把乡村旅游新兴产业变成新型产业的观念。坚持“以乡村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绿色为主题”的指导思想,突出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提升“农家乐”品牌,丰富“农家乐”文化内涵,规范管理,完善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进一步整合资源,有的放矢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突破区域资源的局限,以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区域文化资源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一个政府引导、全面发展的局面。对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充分吸取其他省市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经验,“抓大放小”,把综合性强、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作为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尽快形成品牌,推向市场。
三是进一步培育品牌,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根据现有的资源分布和乡村季节性特征,挖掘和开展雎水踩桥、罗浮山温泉金秋沐浴节、白水湖-羌王城山歌会等节庆活动,从而构建“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活动”的乡村旅游品牌。继续加强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商品开发,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促进农副产品的销售,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
(四川安县生物礁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
绵阳市第二届乡村旅游节(安县主会场)启动仪式
农家山庄田园美景
各式温泉花样众多
新闻推荐
10月1日清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华人民共和国64岁华诞之际,来自祖国各地的11万名群众,在晨风秋雨中共同见证国旗升起的神圣时刻,共同祝福祖国母亲生日快乐!鲜红的旗帜迎风飘扬,与五星红旗同时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