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画像(资料图)
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首次100%确定曹操家族DNA,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相关论文于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发表,并已得到国际认可。
另外,复旦课题组下一步还有更庞大的计划,将研究孔子和尧舜禹等是否为真实人物。
过程
用现代基因反推2000年前祖先
课题组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曹操后人,采集了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包括夏侯、操等姓氏男性志愿者的静脉血样本,最终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同时,专家对全国各地258个曹姓家谱做了全面的梳理研究,并与史书和地方志参照,试图找到曹氏迁徙的可能线索。
经过研究,课题组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然后由专家对他们的DNA进行了检测。最后,专家通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 268的基因类型,这6支O2*-M 268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目前,找到的曹操后人有9支(其中6支有家谱记载),分别来自安徽绩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苏海门、广东徐闻、江苏盐城、山东乳山、辽宁东港、辽宁铁岭。
“其中8个家族共同检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染色体类型,这个比例在全国人口只占到5%左右。假定他们都是仿冒的,那么巧合概率就等于这个基因型所占人口比例的乘积,也就是5%的5次方,所以说,他们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在法医学上可以认定,他们是真实的曹操后代。”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李辉教授说。
尽管根据现代曹姓后人的基因,复旦大学课题组成功反推出曹操家族DNA,但研究并未结束。2011年初,课题组专家韩昇、李辉来到曹氏宗族墓所在地——— 安徽亳州。在当地文物主管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课题组专家在库房内找到两颗牙齿——— 均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从曹氏宗族墓“元宝坑一号墓”中出土。
结合曹氏宗族墓考古挖掘领队李灿和现场挖掘人的口述和“元宝坑一号墓”墓室内中央位置的墓砖铭文“河间明府”,最终确定两颗牙齿均来源于曹操叔祖父河间相曹鼎。课题组带回一颗保存较好的牙齿回到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开展古DNA测试。
2012年底,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得出最终结论———100%确定曹操家族DNA。家谱记载为曹操直系后代的现代8个独立家族中,有6个家族的Y染色体为少见的O2*-M 268,显著性达到P=9×10﹣5,证明曹操Y染色体是该类型。而安徽亳州的曹操祖辈墓葬元宝坑一号墓的遗骨(系曹腾弟河间相曹鼎)也属于此类型,与现代曹操后人紧密关联。夏侯氏、曹参后人都不是该类型。故此,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该家族并非曹参本族。
反应
亳州已筹备恢复“曹氏故居”
“这次研究最大的成果就是,为曹操的出身正名。”亳州市文旅局调研员、亳州市曹操研究会会长赵威介绍,近几年,亳州为弘扬曹氏文化,建造了曹操纪念馆、曹操文化园,修复部分家族墓,将运兵道整体发掘维修。除此之外,还为曹魏文化旅游制定了详细的规划。
下一步,亳州还将恢复曹操故居。“规划初稿已经出炉,正在组织专家评审,预计明年落地。”他介绍,这项工程规划占地400亩,预计投资2亿元,是集文化传承、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核心景区项目。在此期间,还将曹操曾祖父、祖父、父亲(曹嵩)的大院和家族支脉小院进行集中恢复。其中包括文化、娱乐、祭祀、休闲、旅游场所。
计划
研究孔子和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复旦课题组的专家表示,这次的曹氏DNA研究是世界上第一次把遗传基因研究精确到家族,是在没有古人检测样本的情况下根据对后人的研究,推测出古代家族的基因。在遗传学和历史学相关的理论、实验试剂以及研究方法方面,都有很多新的突破。
“我们在合作之初有一个夙愿——— 用现代科技解决历史问题,如果能通过现代人的基因反推历史著名人物的基因,比找到谁是曹操后代意义更大。”韩昇表示,历史人类学将成新的学科。
复旦课题组下一步还有更庞大的计划,从三个层面立体地来做研究,一是中华民族形成史,二是中华家族史,三是历史人物。孔子及其后人、尧舜禹、黄帝、炎帝是真实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的研究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中国的政治史也会因此大大地往前推进。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部分内容
●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探索不分文理科《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