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江苏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与会的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赵辉等10余名专家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考古人员还证实,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隋炀帝的两颗牙齿和萧后的骸骨。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却为何称作“墓”而非“陵”?随着真墓现身而被称作“伪陵”的热门景点,又将如何自处?
·尘埃落定·
墓志随葬品印证史料
今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清楚写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样。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但由于此前位于该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已有一处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隋炀帝陵,是由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经考证并出资修复的。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该处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1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赵辉、刘庆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远、王学荣等10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
除墓志外,墓中还出土了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带,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惟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四件铜铺首通体鎏金,兽面直径26厘米,与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铜铺首大小相近。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结合文献的记载,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
二号墓为腰鼓形砖室墓。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是隋炀帝萧后。
·专家答疑·
为何是“帝墓”而非“帝陵”?
一般来说,皇帝死后下葬的陵寝被称作“帝陵”。尽管此次专家一致认定这是隋炀帝和萧后最后下葬的场所,却罕见地使用了“帝墓”这个称号。
对于这个有些“别扭”的定位,有人质疑是否仅为了避嫌“开挖帝陵”而刻意强调发掘的是帝墓。
考古专家回应称,之所以定位为“帝墓”而非“帝陵”是经过讨论后的结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说:“最重要的原因是,隋炀帝在下葬的时候身份已不是帝王,政治上失去了皇帝的地位。尽管唐朝在下葬时仍然按照帝王的规制,出土的随葬品跟大明宫也是一样的规格,但严格意义上,仍然只能称作帝墓而不是帝陵。”
真墓现身,“伪陵”何去何从?
在西湖镇考古发现之前,扬州已经有一座隋炀帝陵,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是清代嘉庆年间的大学士阮元捐建,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该处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1995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随着真的隋炀帝墓的现身,“伪陵”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此前有扬州学者李文才表示,以新墓推翻清朝阮元发现的隋炀帝陵是不科学的。既然真墓已无疑义,那么“伪陵”是否将面临着“摘牌”的命运?此次考古发掘领队、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表示,并不会因此全盘否定阮元的考证,而且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上来看,阮元所考证和修缮的隋炀帝陵也是重要的历史遗存,还会继续予以保护。 (据新华社)高空拍摄的隋炀帝墓1号墓(下)、2号墓全景
二号墓(萧后墓)内的女性骨骸和随葬品
新闻推荐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推进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