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他爸,快看,那里又有了一座高楼!”
本报记者 吕聪 文/图
农村是他们的烙印,城市是他们的理想。为什么,他们选择背井离乡?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那是他们勤劳的脚步,追梦的执着。为什么,他们又要回到故乡?在某个屋檐下,总有一盏温暖的灯,正盼着他们的归来。
又是一年春运。在外打拼的人们,无论路途多么遥远,都纷纷踏上了回家路。他们就像迁徙的“候鸟”,或南迁或北飞。在人潮人海的春运景象里,总能看到“小候鸟”亦步亦趋地跟在父母身后,艰难地行走在旅途的每一步。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我们都在担心他们,能不能忍受旅途的劳累。
或许,对于这些“小候鸟”来说,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再艰难的返乡路,其实都只是一场路途较远的全家旅行。
春运路上 “小候鸟”洋溢幸福的喜悦
1月23日早10时,冬日的阳光已经洒满大地,气温不低却也带着阵阵寒意。在咸阳火车站广场上,一个身穿红色小棉袄的孩子,周身全副武装,戴着针织帽和口罩,围着母亲开心地蹦跳。时而使坏,拽拽母亲的衣角;时而撒娇,追逐母亲打闹嬉戏。在他们的一旁,堆放着几个箱包、蛇皮行李袋。其中一个小的塑料袋堆放在最上方,透过透明塑料可以看见里面满是各种儿童食品。
小欢欢(化名)今年3岁,刚和爸爸、妈妈从咸阳火车站出了站。上一站,他们的出发地是青海西宁,他们的目的地是乾县。一家三口正在广场等着亲人开车接站。或是时间通报得有些晚,接站的人还没到。
奋斗路上 “小候鸟”跟父母追逐理想
欢欢的父亲陈记忠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孩子是前一天晚上9时15分从青海西宁坐的火车,当天早上9时20分到达咸阳站。一夜的奔波确实辛苦,不过眼看就能与亲人团聚,心里倒是很激动和开心。
据陈记忠讲,1994年,他经朋友介绍到了青海,做起小商品及童装的小生意,开起自己的店面,收入还算不错。每次快过年时,心里就开始着急,想早点和家人团聚。今年年关将至,陈记忠和妻子盘算,早早歇业,快回家吧。陈记忠在家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妹都在乾县生活,唯独他一人携妻子和小儿子在外打拼。
“常年不在家,都是弟弟妹妹照顾家中老人,感觉挺愧疚,希望能在家好好陪陪老人”,陈记忠说,自己的大女儿已经上班,儿子年龄太小,只能带在身边,就是觉得苦了孩子,从小就跟着他们夫妻二人在外闯荡。不过能看到欢欢健康快乐的成长,他心生一些欣慰。
记者得知,小欢欢已经在青海西宁念幼儿园。希望像欢欢这样的“小候鸟”们都能快乐成长,在追随父母的脚步中,感受奋斗的幸福。(B)(13)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席博平)近年来,彬县紧紧围绕建设“咸阳市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按照“大气、现代、精致、人文、生态、特色”的工作思路,强抓城市建设,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路、电、水、气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