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蛇揖别,天马奔来。农历马年就要到了。不能免俗,也来个马年说马。
马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三字经》中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马列在六畜之首,说明我们这个以农立国的国度对马的深厚感情。
马的感观非常灵敏。人看侧后方的东西,得扭头才能看到,但是马不用。马的双眼长在头的两侧,能帮助它观察多个方向。由于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马的感光强,在夜间能看到周围的物件。马的听觉和嗅觉比人发达。马转动耳朵能够分辨声音的来源,还能听到人所听不到的高低音。通过嗅觉,马能认出彼此,两匹马第一次碰面,会往对方鼻子里吹气。马像人一样,也有肢体语言。马耳向后收,表示愤怒或害怕;马耳向前指,表示对周围的环境感兴趣:一只向前,一只向后,则表示对情况不确定。马常常通过尾巴表露情感。翘尾巴,说明精力充沛且兴奋;下垂,表示累了或不高兴;生气时,尾巴从一边甩向另一边。马继承了野马靠奔跑避害的习性,习惯站着睡觉,在夜间不敢高枕无忧地卧地而眠,即使是白天,也只好站着打盹,保持高度警惕。
千百年来,马以它的忠诚、勤恳和灵性,成了人类最可靠、亲密的朋友,以至于在我们的语言中,也随处可见马的影子。信手拈来,含褒义的有汗马功劳、马到成功、一马当先、快马加鞭、倚马可待、老马识途、金戈铁马、天马行空、马革裹尸、路遥知马力等等;贬义的有悬崖勒马、声色犬马、走马观花、指鹿为马、招兵买马、马失前蹄等等;而中性的更多,塞翁失马、伯乐相马、田忌赛马、猴年马月、马首是瞻、车水马龙、犬马之劳、万马齐喑、风马牛不相及、盲人瞎马……俯拾即是,不一而足。
其实,不仅在语言上,在实际应用中,也很少有动物像马这样,为我们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据科学考证,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有“云南马”,很可能是我们祖先的猎物。也就是说,马的祖先野马曾经是人的食物之一。驯化后,马在农耕、狩猎、运输和交通等方面,任劳任怨,负重奋进,立下了汗马功劳。马还是最有纪律性和组织性的动物之一。训练场上,听到主人的口令,马像训练有素的战士,立即做出各种正确的动作;听到集合的号声,游散在远处吃草的军马,会在第一时间集中列队。刀光剑影的古战场,战马冲锋在前,没有一丝的胆怯退缩。西安兵马俑的马车阵式,让世人叹为观止。在炮火连天的近代战争中,铁骑也是迎着枪林弹雨,所向披靡,为战役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随着科技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现代战争对马的依赖性下降,但有军事专家称,在穿越崎岖的山路时,马比机动车还是要实用得多。
民间有关马的传说很多,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的卢救主”的故事。的卢马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坐骑,相传其奔跑速度飞快。在三国历史故事中,最精彩的一笔就是刘备避樊城之难,过檀溪,对所乘的卢马说:“今日急,不可不努力。”的卢领会了主人的意思,一跃三丈,摆脱了追兵,救了刘备一命。故而辛弃疾有词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还有项羽的“战马殉主”的传说,也足以让人动容。项羽的战马乌骓马,号称天下第一骏马。垓下一仗,项羽全军覆没,败退至和县乌江,自觉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便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得名。
骏马迎新春。实现中国梦,还需发扬龙马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是黄河的精灵,炎黄子孙的化身。龙马精神,则预示着健旺非凡,昌盛发达。
新闻推荐
家庭贫困盼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