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疯狂追逐“名校”
□王荣宽
纵观这些年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能够发现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普遍看重学校的名气、师资、环境、教学成绩等。《解放日报》最新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择校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中,76%的家长选择了“学校名气”,40%的家长选择了“师资力量”,65.22%的家长选择了“学校环境”,70%的家长选择了“个性化教育”。这个调查结果充分说明,学校名气成为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的第一标准,也成了家长最看重的择校因素。
剖析家长的心理不难发现,家长看重名校并非只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其中也有家长虚荣心的原因。在一部分家长看来,孩子只有进名校,自己的脸上才有光,有些家长以孩子在名校读书为炫耀资本。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家长不顾实际,在孩子考分距离省重点中学录取线尚差甚多的情况下,缴纳一大笔费用把孩子送进了名校,结果,孩子因为基础不好跟不上班,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诚然,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看重名校、大校的教学成绩,说穿了就是升学情况。的确,这些学校不仅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数多,而且考上名牌大学、重点高中的学生也多。然而,这并不能说明这些学校就比一般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因为一方面这些学校参加升学考试的人数多,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甚至几千人,而规模较小的一般学校也只有百十人甚至几十人,按照比例,名校、大校并不见得比一般学校好。另一方面,名校的生源普遍好于一般学校,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比如省重点中学每年都把成绩最好的一批学生录取了,其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一般学校。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仅文化课好,而且学习态度端正,自觉性强,将来参加高考,自然要好于其他学生。此外,名校、大校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获得包括择校费在内的大量资金,奖励教师、改善办学条件,所有这些都是其他学校望尘莫及的。
?不是非上名校才有出路
□屈海波
不少牛气的学生和学生家长曾发下誓言:大学非一本不上,中学非一中不念,小学非一小不去。还有一些所谓专家给学生及学生家长作报告,极具煽情,大喊:我们学校的学生不上一中那谁还能上?还有一位名叫张元的同学,这是一位90后正在读高三的学生,这位同学是少年才俊,小小的年纪就出了好几本书。可是这个孩子是不理智的。关于大学,在他博客中有这样的记述:“高考,我不想说太多。要么北大,要么死。”唯北大马首是瞻,别的一概不屑。并且发下毒誓,上不了北大,就去死。
就一般人而言,谁都想上更好的学校。愿望是好的,但不是人人都能梦想成真。因为各人的潜质是不同的。假如大家的潜质都一样,都能考上北大或者其他重点大学,那么人人都是作家、艺术家、科学家,这个世界非一团糟不可。
不上北大、不读一本,生活就会暗淡无光吗?就不能做出一番事业吗?回答是否定的。试问,现在的地产商有几个是全日制大学毕业的?笔者也曾从过教,教过不少学生。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好多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的甚至连高中都没读过。他们初中毕业后就出去闯荡,现在不少已成为实业家,上大学的同学反而在他手下干。笔者在此无意是说高分低能,而是说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条条大道通罗马。
大学,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而不是人生的归属地。名牌大学能教出人才来,普通大学也未必不能。大家都熟知的百家讲坛的几位霸主:于丹,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鲍鹏山,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还有大名鼎鼎的莫言,小学都没毕业,却著作等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一个城市,基础教育往往是一中、一小比较好的。“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引导下,很多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托关系、走门子也要把孩子往一中、一小送。能把孩子送到一中、一小固然不错。但是上不了一中、一小也没有什么关系。其他中学照样能把孩子送上大学,其他小学照样能把孩子教育好。这是不争的事实。请家长们千万不要因为“面子”,去从众、去跟风,舍近求远,耗时、费力、多花钱去上所谓的名校。
?家长要理性为孩子择校
□园丁
究竟该如何择校?家长切莫盲目跟风,相互攀比,要在择校的纠结中保持清醒与理智,毕竟择校关乎孩子的成长,关乎孩子的未来。
一看学校的风气。学校不论大小,也不论是否有名气,更不论是不是重点学校,关键在于风气怎样。一所校风正、教风严、学风实的学校,会给每个在这里就读的学生以熏陶、感染和影响,也会让学生不仅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理想的学习效果,而且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品德修养。相反,如果学校的风气不正,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问题不断出现,学生无心学习,歪风邪气上升,这样的学校就不会有理想的教育质量,也不会有孩子的健康成长!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大校、名校都有好校风的。有些学校在所谓名校、大校光环的遮掩下,存在着明显的管理漏洞,由此影响了学校的风气。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内部管理细致、规范、科学,不仅打造了良好的校风,也带来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这种现象在城区小学尤为明显。也许是因为没有名气,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班额都不大,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每个学生,自然有管理和教学的好效果;而那些大校、名校,在校学生多达数千人,一个班七八十人(过去有的班级还出现过108名学生的现象),班主任和教师难以顾及过来,他们深感疲劳不堪,力不从心。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与评讲、培优辅差等各个方面都跟不上。在这样的学校和班级里就读,主要凭孩子的自觉和家长的帮助。
二看自身实际。选择啥样的学校,要看孩子、家庭和家长自身实际。在孩子方面,知识基础、智商和能力等是选择学校时必须考虑的实际。一个知识基础、智商和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如果硬把他“塞”进名校,等待他的必定是“做晕车”、频繁失败、成绩倒数、不被重视等,长此以往,孩子仅有的一点自信也会消失殆尽。
在家庭方面,如果不是在学校寄宿,家庭离学校就不宜太远,否则,每天消耗在上学、放学途中的时间会很多,也会让孩子没有充分的时间睡眠和休息。初中和小学尤其要注意就近入学,这样既方便又安全,孩子会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用于学习、活动和生活。家庭的经济状况同样不能忽视。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拿出高昂的“择校费”或者购买学区房“以房择校”,那就不要勉强,不然,沉重的经济负担不仅影响家长,也会影响孩子。
在家长方面,家长的工作性质、对家庭的照顾、对子女的监护等,都是影响择校的因素。如果家长能够履行照顾家庭和监护子女的义务,那就没有必要为孩子选择寄宿制学校,也没有必要舍近求远把孩子送进名校。
三看孩子意愿。在择校时,家长要从孩子的内在需求和自我意愿出发,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家长要看孩子的意愿,特别是处在中学阶段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明确的内在需求,家长对此不应忽视,更不能违背孩子意愿而“一厢情愿”。不然,孩子心理有情绪,学习无热情,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就不会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为孩子择校,家长要坐下来和孩子商量,认真而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亲子多交流多沟通,最终达成共识。
新闻推荐
进入7月后,河北永清县韩村镇东营村种植的200多亩黄秋葵进入采收期,当地菜农及时采收供应京津市场。据了解,黄秋葵原产非洲,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药食两用保健蔬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