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笔者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这期间,直接或间接地聆听了语文教坛上一批领军人物的传经送宝,给我以醍醐灌顶般的教益。上海的于漪、钱梦龙,辽宁的魏书生,江苏的李吉林,四川的李镇西,他们各有千秋的语文教学观令人茅塞顿开。此后,也因了“文”的缘故,笔者离开三尺讲台,混迹于政界。时光荏苒,教坛变迁,今天的语文教学呈现怎样的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笔者已孤陋寡闻了。只是慨叹于“教学有方,教无定法”,尤其语文教学改革的伸缩面很大,弄不好,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基于这样的浅识,笔者回顾当年风生水起的语文教学改革,将自己固有的一些拙见,核桃枣儿地倒出来,求教于语文教坛的同行们,抛一块粗糙简陋之砖,以期引来玲珑剔透之玉。
目览群书——多阅读
语文教学的与众不同体现在它的母语特性,也就是说,它要教人懂得母语,运用母语,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大学仍要开设大学语文),甚至硕士毕业,如果仍不会流利地阅读一篇文章,轻松地写作一篇文章。写一篇科研论文、求职申请或是工作总结,依然磕磕绊绊,词不达意,就不能不归咎于语文教学的事倍功半。在笔者看来,语文教学的根基在于阅读,落脚在于写作。而阅读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当然课本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缀珠而成的文章精粹,首先要读。据说如今的语文课本,中学的去掉了鲁迅,小学的砍掉了古诗,似乎是冲着减负而来,未能详考,果真如此,笔者并不苟同。语文的学习重在感悟,而对文字的感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积累,就像游客观胜景,戏迷看秦腔,不一定看出秋水长天,廓清生旦净丑,只要有了一种泉水叮咚般的美的愉悦,便是莫大的收获。古私塾,先生让学生大量阅读四书五经中许多晦涩难懂的词句,许多东西,对七八岁乃至十几岁的儿童,很难懂得其中的微言要义,却在天长日久的阅读与背诵中积淀了文字运用的功力,这是今天需要继续提倡的。语文教学中的这种感悟,落实在教学过程,就是要大量阅读,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情景的文章,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让学生在如山的阅读中去品,去悟。教师的讲,不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津津乐道,只是起到一个点穴通络、指点迷津的作用即可。那种把一篇文章支离破碎地割裂开来,庖丁解牛似的条分缕析,实在是违背语言认知规律的一种误导。最终结果只能是“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正如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言:“教师替学生思考,如同替学生吃饭一样,都是害学生。”阅读过程中,必要的诵读默写,常常需要跟进,传统教学中这些看来费时费力的老套套,其实是语文教学中感悟能力的一种有效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课内,又要注目课外,可以有重点的为学生推荐一批书目,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各取所需地选取阅读的内容,而对其中一些具有厚重思想内涵和鲜明文字特色的东西,学生做一些细嚼慢咽、也就是精读、细读,记一些读书笔记,则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师的鸿篇巨制,包括一些科学巨匠精辟独到的文字能力,都首先是在大量阅读中获得的。
洞明世事——勤观察
观察,是一种能力。包括对世事的领略力,对事物的洞察力,对人生的感悟力,等等。它涉及到写作的来源、素材的积累、思维的孕育。从小学开始,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观察自然界的花草虫鱼,观察人世间的青山碧水,观察生命中的世态百相,观察生活中的嬉笑怒骂,并把观察的所得记写下来,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悉心感悟“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只黄鹂鸣翠柳”的美好境界,久而久之,就历练了洞察世事的能力,形成思维的积淀和生活的积累。观察不止是用眼、用耳,用自己的感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一颗灵动的心,去感知世界,感悟人生,这样,观察的品质就丰厚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眼中要有花朵的美丽和桃李的芳香,这样,才会有推动学生兴趣不断攀升的底气。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综合概括能力的基础。重要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捕捉善于观察的方法,着眼精于观察的思维。要始终明白:“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笔者当年从指导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做起,对提高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很有裨益。
笔练功力——常写作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吸收,那么,写作就是一种输出——文字运用的输出和思想感悟的输出。写作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它检验着语文学习的功效。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的功力取决于语言的感悟、文字的加工和思维的历练,从一开始就要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绝不是为了培养一批作家或文字的匠人,而是在持久的训练中让学生感悟真善美,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所决定的。口头与书面交流的流畅,内容与形式的水乳交融,结构与文意的有机结合,等等,都是写作训练不可忽视的要素。训练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正如走钢丝必须在钢丝上去训练,游泳必须在水中去学习,是一种“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练功,所谓功到自然成。“作文无秘诀,我手写我心,心中多感慨,笔底句自新”说的就是这种历练。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没有哪一位不是在堆积如山的稿纸上历练出惊世骇俗的写作功力。作为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教师更应注重鼓励艺术的运用,一句褒奖,一行圈点,一段评语,都有可能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注入阳光般的温馨。即使语文学习较差的学生,一次看似轻淡无意的肯定都会在学生心田激起层层涟漪,让语文学习自卑的学生“点点滴滴在心头”。这是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兴趣的培养,常常在于心灵的启迪,就像美妙的音乐会激发人灵魂的震颤,引起情感的共鸣一样,而写作的训练必须如耕夫犁地,一犁一铧都不能偷懒,精耕细作,才能土肥苗壮。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只要耕耘持续,就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一般来说,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常常怯于写作的训练,甚至逆反写作,因而写作的训练重在提起学生动笔的兴趣。兴趣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的开启,需要教师像艺术家练功一样,自身形成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发轫艺术的张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无论是钱梦龙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还是于漪的以激发兴趣为先导的导入教学、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牵引学生的潜质,历练学生的潜能,在学生渴盼的心田里植入语文的种子,促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语文教学,也需要从“微不足道”开始。(作者系咸阳职院副院长,曾任彬县教育局长)(E)②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赵鹏任峻涛2006年从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退休下来后,以满腔热血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丹心一片育新人,开辟了人生第二个春天,夕阳无限,普照祖国的未来。从2006年起,他接过彬县关工委常务...